新华社研究院> 研讨活动> 正文

“人文经济学共同体”发起研讨会在京举行

2023-10-16 10:36
分享至:

为了深入学习并探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思想以及人文经济学的研究命题,由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新华社研究院共同发起成立“人文经济学学术共同体”。“人文经济学共同体”发起研讨会于近日在北京市举行。来自文化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就人文经济学的理论内涵和创造实践进行了广泛交流和研讨。观点摘编如下: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本次研讨会的议题涵盖五个方面:一是研探讨人文经济学的内涵及其体系架构,对人文经济学进行全面的定义和分类。二是研究人文经济学在中国文化与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和视野,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影响现代经济。三是研究人文经济学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潮流中的立场,分析新技术和数字经济如何与人文价值观相互影响。四是讨论人文经济学的案例库以及其对学科建设的贡献,着重研究实际案例对人文经济学的启发。五是探讨人文经济学学术共同体的使命和作用,强调人文经济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此次发起“人文经济学共同体”倡议有四个目的:第一,凝聚智慧,共同阐释人文经济学的理论研究。第二,凝聚资源,共同推进人文经济学的学科建设。第三,凝聚力量,共同推进人文经济学的实践应用。第四,共同推进人文经济学的国际合作。

苏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刘伯高:“人文经济学”的命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提出。习近平总书记的提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着重强调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考察时,对苏州充满殷切期望,鼓励苏州在综合创新改革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这为苏州在“人文经济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强大动力。苏州人文与经济互融互促,具体表现为崇文重教与鱼米之乡的互融互促、经世致用的传统与实业富民互融互促、精细雅致与专精特新的互融互促、创新创造与转型升级的互融互促、开放包容与全球发展的互融互促等特点,使苏州成为“人文经济学”的典范,苏州将继续努力为大家提供好苏州“人文经济学”的实践样本。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高德步:“人文经济学”概念是对中国经济学的一次全新探索。我们需要厘清“人文经济”与“人文经济学”的区别。“人文经济”是一种思想,强调经济发展应该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和精神需求,这是中国传统价值观中“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的体现,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和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这一概念逐渐变得重要。“人文经济学”则是一个新的学科领域,旨在将人文价值纳入经济学的研究,使经济理论更贴近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实践,更全面地理解经济发展。“人文经济学”领域的发展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并未引起以西方经济学研究为主流的经济学界关注,经济学界需要努力将其引入研究视野,以更好地解释中国经济发展的范式。同时,未来我们也需要培养新一代经济学家,使他们能够拥有全面的经济学知识,包括拥有人文和文化学术背景,尽管这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它是向更全面的、以人为本的经济学前进的重要一步。希望未来经济学家和研究者能够在这个方向上不断努力,使中国经济学更加多元和丰富。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向勇:“文化经济学”的内涵划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包括社会交往、价值观念、人际互动等多个维度,以推动经济更好的运行和发展,狭义是文化发展规律和文化的运行对于经济现象、产业活动的影响。“人文经济学”不止指向广义文化经济学,只是研究文化的变量对经济带来的影响,也不只是狭义的文化经济学只是关注文化的经济现象、文化的产业现象,它应该是两个的融合。“人文经济学”强调人文性与经济性的结合、精神性与物质性的结合、文化性与科技性的结合、历史性与未来性的结合以及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结合。“人文经济学”可以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进行研究,微观层面研究产品、消费、组织,包括企业等,中观层面研究文化产业,宏观层面研究文化经济的互动、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铮:“人文经济学”的提出并不简单是对于经济学或文化经济学的理论发展,而是超越了传统经济学模型,以探讨人类社会经济增长背后的规律为目标,是一种深刻的洞察。“人文经济学”应该关注文化商品、生活方式和创意产业,强调文化在经济中的商业价值。“人文经济学”的关注还应包括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精神与物质的平衡、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历史的传承和国际间的交流。

新华社研究院国情研究室主任傅琰:新华社是最早开始诠释、解读、报道“人文经济学”的媒体,开设了“人文经济视野下的城市观察”栏目,全面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文经济学”思想。新华社的报道通过生动案例和专家观点,以文、图、视方式对总书记相关思想进行了全面解读,受到广泛关注,引发了学术界的深入研究。“人文经济学”是一个交叉学科体系,我们在建构人文经济学的内涵中应统一考虑人、文化和经济三者的关系,学科研究应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文化经济学、文化产业等学科共同加入到“人文经济学”研究领域中,构建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下一步,我们需要以“人文经济学”为引领,加快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构建,并加强对外传播,旗帜鲜明地向世界亮出中国“人文经济学”这一新概念,使其成为传播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支点。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文化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戴俊骋:在传统经济地理学中,文化和经济的关系通常被简化为硬性与软性、事实与价值、强度与弱度等对立关系。随着“人文经济学”的兴起,传统经济地理学逐渐转向追求更为复杂的人文因素,这一文化转向包括了许多领域,如劳动力市场、后殖民主义研究、制度研究、生产文化、企业文化、市场拜物教等等。“人文经济学”研究应当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不是简单地将文化置于经济之上或之下;要强调人的能动性;使用多种方法论进行研究;不将人文经济现象局限在特定尺度内;破除地域化与全球化的二分情况。

《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主编魏建: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提升质量的新阶段,但如何提升质量以及通过什么途径提升质量成为了关键问题,“人文经济学”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因为传统经济学未能全面解释危机和世界发展差异等问题,特别是西方经济学在文化方面存在不足。中国式现代化应该是文化丰富与物质丰裕融合的理想模板,而“人文经济学”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解决经济学不能解释的问题。

《江西社会科学》副主编、彭民权:西方经济学的模型和公式虽然可以产生结论,但这些结论通常都是众所周知的,对非专业人士也不具备新颖性。中国需要自己的经济学话语和模式,以更好地适应国情。同时也需要更多关注“人文经济学”理论和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当代阐释,特别是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研究,以及其应用于当代经济问题的可能性。

苏州大学期刊中心主任江波:苏州市委市政府非常关心“人文经济学”学术研究,并支持苏州大学成立“人文经济学研究院”,推动在学术期刊中开设“人文经济学”专栏。当前需要大量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期刊和专家合作来引领和推动“人文经济学”领域的研究,鼓励学术界共同推动“人文经济学”的发展和传播,构建学术共同体,积极推动“人文经济学”领域的高端成果发表。

山东艺术研究院院长,《人文天下》主编林凡军:在当前中国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背景下,需要强化“人文经济学”的主体、内容阐释以及自我评价,呼吁“人文经济学共同体”要清晰地界定领域,关注问题导向,提供解决方案,并建立自我评价机制。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党委办公室主任、毕绪龙:“人文经济学”需要将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指导方针开展研究,将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应用于“人文经济学”研究领域,产生更多成果。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相结合,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内涵为基础,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文特色和人文内涵。

《社会科学研究》编辑冉利军:“人文经济学”是一种新的经济研究视角和范式,不仅仅局限于文化产业和人文经济,可以适用于经济的多个方面。“人文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包括数理模型等,整合跨学科资源和理论。《社会科学研究》将努力为“人文经济学”打造平台,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做出贡献。

《社会科学战线》经济学编辑部主任刘雅君:当前,大数据为人文研究注入了活力,“人文经济学”的研究也应包括数字化的“人文经济学”。

据了解,《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江西社会科学》《福建论坛》《社会科学战线》《苏州大学学报(社科版)》《艺术百家》《人文天下》等学术单位刊物作为“人文经济学共同体”的合作单位,将与发起单位一起共同开展系列学术研讨会,筹备“人文经济学学术年会”并征集相关研究成果,以推动“人文经济学”学术研究,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