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号召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文化强国建设赋予了新内涵,提出了新要求。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工作责无旁贷,文化报道大有可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文艺工作,提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并将其与“二为”“双百”并列,为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文艺创作创新指明了路径,推动新时代文化文艺不断开辟新境界、取得新成就。以2023年春节假期文化市场为例,《满江红》《流浪地球2》《无名》《深海》等影片掀起超过1亿人次的观影热潮。从取材古典、铭记革命到聚焦现实、想象未来,从传达人文关怀、唤起家国情怀到展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两创”实践的生动切片,电影春节档折射出历久弥新的中华文明为文化文艺创造提供的巨大创新空间,昭示着新时代中国文化艺术广阔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着眼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两个结合”打开的广阔文化空间,为进一步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人民日报》副刊先后开设“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以下简称‘两创纵横谈’)”“坚持‘两创’ 书写史诗”“两会艺览”“坚持‘两创’ 铸就辉煌”等重点栏目,聚焦新时代“两创”生动实践。系列栏目关注文学、影视、音乐舞蹈、戏曲、曲艺、动画游戏、绘画雕塑、网络文艺、文化遗产等文化艺术领域,约请王蒙、樊锦诗、袁行霈、冯骥才、单霁翔、罗中立、李雪健、濮存昕、刘慈欣、吴京等数百位文化文艺工作者撰文,总结文化建设成就,提炼文化创新经验,充分诠释“两创”内蕴的丰厚内涵,形成一部精彩迭出的新时代文化传承创新启示录。
一、讲好“两创”故事,做文化传承创新的镜与灯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总结”“提升”是文化报道的重要使命。传承发展的关键在创新创造,创新创造的智慧源于群众实践。人民日报副刊持续聚焦“两创”实践,及时反映“两创”成果,“编纂”新时代文化传承创新“案例集”,同时以不断累积的眼光和智慧,创造性地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为进一步推动“两创”实践提供镜鉴和启示。
(一)总结“两创”成就,推动优秀文化实践大众化、经典化
精选经典案例,反映发展成果。“两创”是个高度概括的理论命题,要面向大众读者阐释好这一命题,既要有整体观照、理论思辨,更需要结合丰富实践生动深入阐释。“两创纵横谈”等栏目对选题进行比较权衡,精选那些影响大、反响好,能够立得住、留得下、传得开的代表性作品。陆续推出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国科幻、孙悟空形象、“三国”文化资源、动画中国学派、“四大名旦”、故宫文创、敦煌保护、节日文化、古典音乐等凝聚较高共识、具有典范意义的案例进行阐发。通过“庖丁解牛”“解剖麻雀”,一方面以文化热点有效激起舆论“水花”,另一方面用贴近百姓文化生活的具体案例,把高度浓缩的“两创”理论话题“化开”,让读者感兴趣、听得进、受启发,实现经验推广和文化引领,推动时代文化精品的经典化进程。
萃取名家智慧,阐释文化精髓。“两创”相关栏目,汇集我国文化艺术界的众多优秀实践者、研究者,借力名家大家的视野和智慧,阐释文化创造的奥义。人民艺术家王蒙有感于“清明上河园”实景演出带来的感动,感叹中华文化跨越时空不曾褪减的魅力,指出“我们的文化传统是生生不息的传统,是与当下世界接轨的传统,是历久弥新的传统”。雕塑家吴为山结合现当代中国美术创新案例,纵横古今中外,深入浅出地讲述传承创新经验,既“深”又“活”,启人思考。樊锦诗总结敦煌莫高窟数十年保护经验,濮存昕分享半生舞台表演心得,陈佩斯阐发喜剧创作要诀……精彩的讲述、精到的提炼,生动活泼、富于洞见,凝结了名家们在各自领域深耕数十年的智慧结晶,把“两创”阐释推向精深境界,让栏目底色厚重、成色抢眼。
推动模态转译,实现传播升维。在碎片化、去深度、唯流量的传播环境下,相比于娱乐八卦等低门槛“文艺信息”,理论评论内容的传播难度要大得多,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模态的转译。“两创”相关栏目坚持“内容为王”,增强用户意识,纸媒呈现上利用整体观照、案例分析、专家对谈多种形式增加对话感,务求内容鲜活、逻辑清晰、表述生动;将传播议程前置,在互联网语境下考量话题拟定、作者选择、形式转化,并成功实现了报纸内容互联网传播“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2022年,《人民日报》副刊“坚持‘两创’ 书写史诗”专栏在人民日报法人微博转化推送,话题总阅读量超过25亿。短视频栏目“两会艺览”以文艺热点话题拓宽受众入口,用视觉论据实现“观点直给”,连续4年流量破5亿,总流量突破25亿,成为全国两会报道和主流文艺评论“爆款+长红”品牌。在大众传播中实现了文化报道的内涵深化、价值传递和传播破圈。
(二)提炼“两创”经验,让文化传承创新之路越走越宽
通过研究大量典型案例,“两创”实践的成功关键,可概括为以下方面:
第一,把文化元素嵌入当代情境,让历史文化融入生活日常。“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百姓日用而不觉,是文化创造的高段位。把优秀历史文化要素嵌入当代生活情境,实现重新“功能化”,是创新创造的要义。北京首钢园活用工业遗产,打造现代会展空间和冬奥运动场馆,以全新面貌成为网红打卡地和首都新地标。舞蹈《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激发了风雅中国之思和江山社稷之念,留下跨越千年的动人回响。“两创”成功实践印证:历史文化惟有找到新入口,融入新语境,实现新功能,满足新需求,才能以流动的传统对接生动的当代,才会在社会生活中大放异彩,实现有效的传承和有根的创造。
第二,用艺术共情引发精神共鸣,把好故事讲到人心里去。文以化人,艺以通心。好故事让人如沐春风,靠的是人类共同情感;悠久的历史文化穿越千载依然动人,归根到底在于古今心意相通。优秀历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关键就在于,能否把文化要素化为打动人心的能量,给人强有力的精神共鸣。电视剧《觉醒年代》有一幕,把陈乔年、陈延年赴法留学的脚步,与他们走向刑场的身影并置,他们的淡然回眸,让人瞬间泪目。方梅在《人民日报》副刊撰文回忆父亲方志敏,一句“我替您看到了可爱的中国”,令万千读者感动不已。那一刻,我们走进了英雄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那一刻,我们心中升腾着拳拳的爱国心,涌起熊熊的报国志。这就是艺术的力量、精神的共鸣。
第三,用工匠精神,开全新境界,造就“跟得上时代”的经典。优秀历史文化殊为宝贵,但要激发出其时代活力,需要创新再造。只有通过全新“造境”让人沉浸其中,人们才会切身领悟历史文化之美。实现这种“造境”,非工匠精神不能为,非绣花功夫不能成。为修复明代老宅,古建专家花了整整两个月细致勘测、精心设计,甚至新添一块太湖石、一棵桂花树,也要考虑建筑整体气质;拍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剧本修改66版,主要人物形象设计100多版,一个时长5秒的镜头打磨了两个月。“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的文化需求和审美诉求也在与时俱进,文化文艺工作者只有付出真诚劳动,推出经得起时代和人民检验的作品,文化传承创新才能行稳致远。
二、锻造宽阔视野和深厚理解,以科学认知推动文化创新创造
越是深耕文化报道越能深刻感受:今日中国文化文艺取得的非凡成就,不仅是文化文艺工作者奋力创新创造的成果,更是中国号时代巨轮乘风破浪、水涨船高的结果。文化报道的关键在“文化”,要获得深刻透彻的文化理解,功夫在“诗内”,也在“诗外”;要做好文化报道,不仅要熟悉当代文化实践,研究文化内部规律,还要能够在社会历史的纵横交错中,理解推动文化发展变化的外部动能和动力机制,进而才能以宽阔的视野、深刻的认知,包容和促进新的文化创造,担当好文化报道的职责使命。
(一)研究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四大动能
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出版、文化遗产、新闻舆论和网络等工作的重要论述引领下,相关部门在政策法规和日常工作层面积极落实讲话和指示精神。从打击盗版侵权到文艺行风建设,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铸就新时代文艺高峰,对底线问题进行刚性约束,在发展方向上进行积极引导。这两种力量为形塑十年来的文化生态和文艺行风起到显著作用,推出了一批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的文化产品和文艺作品。有一个有意味的对比:过度娱乐化的大门关上了,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大门打开了。油门刹车并用,实现了文化潮流的有效导引。
经济。经济社会发展为文化创新创造提供了经济条件和市场空间。以电影为例,2019年我国全年电影票房643亿元,是2009年的10倍。按照实际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电影市场。正是在这样巨大的具有成长性的市场孕育下,我们收获了《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这样的票房登顶、口碑上佳的作品。文化报道要深入,要能从经济角度认识和解释文化现象。我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拥有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成为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市场,为推动文化繁荣和文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动力,而具有强大文化传播力、能够实现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彰显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文化产品也将从中诞生。
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引起文化生产方式和艺术格局变革。在生产和传播方式上,社交媒体和数字工具的普及,使文化生产在专家生成内容(PGC)基础上,新增了用户生成内容(UGC)和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更加满足普通人创作、发表、接受、互动的需求,极大提高文化生产创作的社会化程度。在艺术格局上,持续推出的新型仿真手段,利用全感官融合信息实现造境,文化艺术朝着比单一的文字、图像、视听艺术更极致的沉浸式、互动性、智能化方向发展,正在实现文化业态的深度数字化和文化体验的升维。新技术不仅催生新的文化业态,还将深度改造传统文化形态,进而形塑新的文化艺术格局。
认知。对国家形象和社会生活的认知持续影响社会思潮和文艺潮流。新时代十年来,脱贫攻坚、科技创新、大国重器、大国外交、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振奋人心、鼓舞士气。近代以来,文明变迁的纵深感,科技进步的未来感,人类命运的一体感,融合成新的视野,组织起新的宏大叙事,形塑着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今日文化创新创造的主流叙事逻辑。
(二)理解新时代文化创造的三个维度
文明高楼攀升为人类展开更加壮丽的文化风景。经过20多年成长,我国网络文学蔚为大观。据不完全统计,网络文学发展出200多个大类,其下的小流派更是不计其数,丰富的题材类型,贯穿五千年文明史,使中国网络文学能够“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伴随探月深潜、量子计算、生命科学等不断取得新进步,民生改善、生态治理、肃贪反腐、大国外交等陆续取得新进展,社会文明达至新高度,提供了更加开阔的文化视野和想象空间,文艺的笔触更加巨细无遗。国家蓬勃发展,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欢乐忧伤,尽皆入文;从上古神话到未来纪元,从个人职场到家国天下,从脱贫攻坚到太空探索,无所不包。与之相应,文化品类空前丰富,满足着日益多样化、精致化的文化需求,显示着人类实践探索为精神生活撑起的巨大空间。文明高楼不断攀升,人类寓目的风景也将更加壮丽,这是文明演进带给全人类的文化荣景。
现代文化工业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硬基础”。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三体》等科幻影视成为文化热点,引起人民日报“两创”报道关注。导演郭帆撰文提出“强盛的国家才能托举起强大的科幻产业”,并表示《流浪地球2》震撼逼真的电影特效实现了全国产化,而得益于强大的中国制造,我国的电影道具制作更是已经达至世界领先水平。以科幻影视等为代表,我国文化行业的工业化程度显著提高,调集优质资源进行创作生产的能力明显增强。数字技术有效提升出版、展览、影视、游戏等领域生产效能;数字博物馆、全息影像演出、虚拟现实体验等文化新形态、新业态更趋成熟。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应用高度普及,文艺制作门槛大为降低,全员文艺创作成为可能,文化的基层创新活力得到激发。文化产品流通的技术壁垒渐次打破,互联网文化消费更加便捷。作为现代社会文化创作生产的“母机”,文化工业基础的建立、完善、强大,为塑造国家文化软实力打下“硬基础”。
伟大复兴是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主流文艺的“元叙事”。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年哔哩哔哩网站跨年晚会上,由现役、退转军人组成的军星爱乐合唱团演唱《钢铁洪流进行曲》,受到青少年网友热情点赞,“此生无悔入华夏,来生愿在种花家”等弹幕很快刷屏,洋溢着满满爱国情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新时代文化文艺的“元叙事”,强化着家国叙事和身份认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凝聚社会认同的文化资源和审美源泉。传统工艺、建筑园林、文博考古,好之者众;国学经典、音乐戏曲、美妆服饰,粉丝云集。故宫与敦煌堪为网红,悟空和哪吒重放异彩。历史文化经功能再造、审美借用,从对象化的静观转为生活化的融入,成为当代中国人生活的有机构成。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国风”“国潮”蔚为风潮;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通过精彩的故事、丰满的形象、优美的旋律、动人的画面得以讲述,增强了我们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今文化实践新的历史方位。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极大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近代以来徐图复兴的奋斗历程、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当代生活,充满着感人肺腑的故事。这一切都为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现实条件,让中国文化呈现出生动蓬勃的时代活力。从事文化报道的新闻工作者,要发挥站位高、视野宽、业务精、擅总结、懂传播的优势,做好文化传承创新的规律提炼、理论升华和舆论引领,同文化文艺工作者一道,勠力担负起“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光荣使命,相信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刚健有为的荣景,一定会早日实现!
编 辑 梁益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