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研究院> 新闻史研究> 正文

李何、瞿独伊:新中国走出的第一批驻外记者

2022-08-01 00:00·新闻史研究
分享至:
作者:万京华

李何、瞿独伊:新中国走出的第一批驻外记者

万京华

从1947年5月至1949年9月,新华社先后在境外建立了香港分社、伦敦分社、布拉格分社和平壤分社四个驻外分支机构。创建于1950年的莫斯科分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华社建立的第一个驻外分社,担负莫斯科分社创建工作的是一对年轻夫妇——李何和瞿独伊。

患难中相识、相知、相恋

李何和瞿独伊是在患难中相识、相知、相恋的,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彼此间共同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基础上的,也经历了残酷斗争的考验。

李何,原名洪履和,1918年2月出生于福建福州,曾就读于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在校期间他秘密参加共青团组织,从事进步活动。抗日战争开始时,他参加海关救亡长征团,辗转广州、香港、武汉等地作演讲宣传。1938年他和许多进步青年一样,从武汉长途跋涉到了革命圣地延安,不久入了党,并在抗大学习了半年,当年冬天,受党的派遣到新疆工作。当时,中国共产党为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应新疆军阀盛世才的请求,派出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前去新疆,宣传马列主义,帮助建设新疆。李何被分配到《新疆日报》担任国际版编辑。在《新疆日报》工作期间,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业务,并以“小黎”为笔名,撰写和发表了不少国际评论,很快成为报社的业务骨干。1942年9月,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盛世才投向国民党,悍然把新疆150名中共党员干部及家属全部先软禁后投入监狱。残酷的斗争和狱中生活没有消磨李何的革命意志,反而使他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正是在这段艰苦岁月中,李何懈逅了自己的革命伴侣瞿独伊。

瞿独伊,原名沈晓光,1921年11月生。母亲杨之华上世纪20年代初期参加革命,1924年与瞿秋白结成伴侣。后来,瞿独伊被母亲接到上海与瞿秋白一起生活。瞿秋白视瞿独伊为己出,爱护有加。1928年,瞿独伊随参加中共六大的杨之华赴苏,在莫斯科见到先期到达的瞿秋白。六大之后,瞿独伊入国际儿童院。1936年,入共产国际中国部。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中共决定部分留苏人员回国参加抗日战争。杨之华、瞿独伊母女离开莫斯科路经新疆回国,到达迪化时被盛世才软禁,后被捕入狱。

瞿独伊和李何是在新疆认识,被软禁期间彼此了解更深,因而结婚的。由于瞿独伊一直生活在苏联,因而俄语很好,但中文水平较差,为了帮助瞿独伊学习中国历史、提高中文水平,结婚第二天早晨李何就教她读范文澜写的中国历史书。虽然他们被限制了人身自由,但却彼此心心相印,互相扶持、互相鼓励。1943年春,形势进一步恶化,国民党在甘肃、新疆边界增兵,甚至把部队开进新疆,大批国民党特务渗入盛世才的政府、军队、学校各个部门。盛世才撕下最后一道假面具,公然下令逮捕中共在新疆全体人员。李何和瞿独伊先后被关进监狱,他们积极参与狱中斗争,更加坚定了革命理想和信念。

李何和瞿独伊在延安

1946年,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周恩来要求蒋介石释放在新疆囚禁的共产党员。蒋介石同意放人,指示张治中负责办理。这批新疆工作的同志于6月获释并被送回延安,党中央为他们的归来召开了盛大的欢迎会。毛泽东还特邀杨之华、瞿独伊母女到家中做客。从新疆牢狱回到延安后,瞿独伊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李何和瞿独伊都被分配到新华社,担任国际新闻编辑部编辑。后来他们跟随新华总社从延安一直到北京。除了忙于业务工作外,李何还兼做团的工作,担任了新华社第一届团支部书记和第一届团总支书记,并曾出席过全国第一次团代会。开国大典时,瞿独伊用俄语向全世界播出了毛主席的讲话。

创建新华社莫斯科分社

1950年3月,李何和瞿独伊被任命为新中国第一批驻外记者,奉派到莫斯科去建立新华分社。他们的工作在从北京赴莫斯科的旅途中就开始了。3月12日,恰逢苏联第三届最高苏维埃选举投票日,为了使每一个选民都有投票的机会,在苏联的火车上也设立了选民投票箱。在一列开往莫斯科的火车上,正在赴任途中的李何和瞿独伊发现这一情形之后,立即对同行的苏联旅客进行了采访,了解他们对此次苏维埃选举的感受和看法。这条消息后来成为新华社莫斯科分社发自国外的第一篇新闻。

苏联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和互派大使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使馆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建立,首任大使是王稼祥。

李何和瞿独伊于1950年3月16日抵达莫斯科。最初的两个月,两人忙于给分社“搭架子”,为尽快开展工作打基础。他们住的房子是由中国大使馆事先代租的,位于莫斯科市中心,包括两个小房间以及小厨房和卫生间。大一点的家具是从使馆借来的,其他小物件则需一件一件从商店购买,分社当时没有汽车,所有外出活动都乘公共汽车。基本生活稍事安顿,又要赶紧着手办理各种手续,要办居留证、记者证等,每个证件都要请使馆发公函,到有关部门填表登记,常常为办一个证件要跑好多地方。

莫斯科分社的报道任务主要是向国内介绍苏联建设的具体经验以及与中国有关消息等。报道工作主要由李何负责,他的俄语是在新疆自学的,阅读报纸、杂志还可以,但口语和听力要差一些。瞿独伊曾在苏联生活多年,俄语很好,但中文水平一般,她主要负责翻译和处理各种琐事,成为李何工作上的助手。

1950年李何和瞿独伊在莫斯科

据瞿独伊后来回忆:“在莫斯科,我们身兼数职,既是记者、通讯员,又是译电员、抄写员、打字员、翻译,甚至还是会计、大师傅、采买员,各种零七碎八的琐事无不分散我们的精力。有一次,我们去拜访苏联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刚好赶上下大雨,我们下了公共汽车还得走一大段路,到他那里后衣服、鞋子全湿透了。谈起工作,他说你们有些事情不必亲自跑,写封信派人送到外交部收发室即可。当得知我们既没车子又没有通讯员时,不禁哑然失笑。我们向他解释:中国目前要厉行节约,一切力量都要放在建设上。他说这些情况他也知道,只是可惜我们要白白浪费掉很多时间和精力。我们不仅在工作中注意节约,在生活上也同样要求自己简朴,在给我们定薪时,李何主动减去400卢布,我也减掉700卢布。李何在分社工作期间,还义务兼任人民日报的工作。”

上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对外国记者实行一套严格的制度,分社初创时期记者活动范围受限于莫斯科周围50公里以内,一切对苏联人的采访都要经过苏联外交部新闻司批准,所有稿件都要译成俄文送苏联新闻检查处。后来经过再三反映和要求,苏方在文字检查处安排了懂中文的人,新闻检查不必再译成俄文了,外出参观的次数也逐渐由以年计发展到以月计。

如何向国内发稿也是当时分社遇到的一个难题。首先是发稿费用高。新闻电报1个字要30戈比,业务来往的特别电报1个字2.59卢布,还必须事先存美元在电报局;从莫斯科给国内打长途电话,1分钟14卢布,同样要先立户存美元。当时分社与总社联系和发稿的主要手段是航空挂号信,每封信2.4卢布,通常每月互通一下工作情况和报道方针。其次是手续多,必须先由大使馆译电员把所发消息译成电码,然后用打字机打出,同时还要把电讯内容译成俄文。这样一来,一条电讯常常几个钟头都无法发出,很难保证时效。

1950年10月,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盛典,分社先后向国内发回10多篇消息和通讯,反映了苏联人民对新中国的友好和热爱,受到总社的通报表扬。莫斯科分社成立后,向总社发回了不少特写、通讯、综合报道等,总社曾去信表扬他们“稿件详尽,切实,新鲜生动,说明国外分社记者在掌握语言的条件下,是可以大大发挥工作能力,很好地推进我们的宣传报道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缺少俄文翻译,因而有代表团访苏时,常常借瞿独伊去当翻译,周恩来总理访苏、中国驻苏使馆张闻天大使举行宴会和在群众场合讲话时,也请瞿独伊去当翻译。这使得李何的工作量更加沉重了,有一次他对妻子说:“独伊,你走了,我连饭都吃不上。”身负分社发稿重任的李何,是一个对待工作非常严肃认真和一丝不苟的人。他工作起来经常一坐好几个小时,饭忘了吃,水也顾不上喝,从早忙到晚,星期天也不休息。1952年中国农民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李何和瞿独伊争取到获准随团参观的机会,瞿独伊担任随团翻译,李何白天随代表团活动,晚上还要赶写通讯,有一天因劳累过度病倒了,代表团团长要他留在当地医院治疗,但他无论如何也不肯离开工作岗位,待身体好些就又继续工作了。

1953年瞿独伊进入苏联吉米里亚捷夫农学院学习。这年9月,总社派记者李楠到莫斯科分社工作。1954年夏秋,李何改任人民日报驻苏记者。1956年被选为中共八大代表。

永远的怀念

1957年,瞿独伊回国后被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1958年春,李何也奉调回《人民日报》国际部担任副主任,分管社会主义国家的宣传报道工作。

李何和瞿独伊回国后在北京

李何年轻时就得了心脏病,在新疆监狱的艰苦生活又使健康受到很大摧残,医生曾说他不适宜做新闻工作,但他仍把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党的新闻事业。长期工作中不顾身体辛劳过度,经常加班加点赶写文章,使他的心脏病急剧恶化,终于不治,于1962年8月5日病逝,终年44岁。

李何病故后,许多朋友、同事、战友前来看望瞿独伊,新疆监狱的战友于村对她说:“独伊,你不要太悲伤,李何同志虽然只有44岁就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一生的工作量远远超过了他的年龄,你应以此来安慰自己。”战友们的这些话极大地慰藉了瞿独伊,帮助她度过了那一段艰难的日子。1978年,瞿独伊回到新华社工作,在国际部俄文组担任翻译和编辑。1982年离休。

虽然人生中曾历经坎坷,但瞿独伊一直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她曾在一篇怀念李何的文章中写道,虽然他去世已经几十年,“但他忘我工作的形象和精神还常显现在我的眼前,也鼓舞了我在他去世后的几十年里工作和生活的信心。”

身为瞿秋白同志的女儿,赓续红色基因的革命先烈后代,瞿独伊一生淡泊名利,从不向党伸手,从不搞特殊化,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精神品格和崇高风范。2021年6月29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京举行,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授予“七一勋章”的决定》,瞿独伊等29名同志被授予“七一勋章”。同年11月初,她又荣获“新华社卓越贡献奖”。11月26日,瞿独伊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