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研究院> 中国记者> 正文

论新型主流媒体的七种能力

2022-12-07 20:41·《中国记者》
分享至:
作者: 李鹏

当前,新闻战线正在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奋力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在此进程中,科学技术加速演进,人类信息进入智能传播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复杂严峻,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如何顺应新趋势、适应新要求,如何担当新使命、占领新阵地,新型主流媒体的能力建设任重而道远。本文论述新型主流媒体应具备和提升的七种能力:政治建设能力、内容创新能力、技术支撑能力、运营保障能力、国际传播能力、数据驱动能力、文化铸魂能力。

一、政治建设能力

政治建设能力是新型主流媒体第一位的能力。提高政治建设能力,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新闻舆论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行。

(一)把准政治方向能力

面对复杂严峻的舆论生态,新型主流媒体必须牢牢坚持党性原则,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作为生存发展的命脉。要始终高举伟大旗帜,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持之以恒推动总书记报道出新出彩。要时刻树牢政治意识,站稳政治立场,增强政治敏锐性,严守政治纪律,善于从政治上分析把握新闻舆论领域的新动态、新现象,做到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要不断增强大局意识,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讲好中国故事,围绕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鼓劲加油,围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方针政策做大音量,做到胸中有全局、笔底有波澜。

(二)筑牢理想信念能力

始终保持高远理想和信念,是政治建设能力的根基。无论传播载体和介质如何变化,新型主流媒体必须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根本守则,以党的事业和高远追求作为自身前进路上的最高追求,固本培元、筑牢根基,真正做到理想信念不滑坡、精神支柱不坍塌。筑牢理想信念,要厚植人民情怀,心中始终装着群众,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报道;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用心、用情投入,发挥媒体优势为民办实事;要切实践行“走转改”,锻造优良作风,作风好才有好文风,作风好才能出精品;要把理想信念和新闻追求有机统一起来,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在新征程谱写新篇章,在新时代再做新贡献。

(三)强化理论武装能力

重视理论武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新型主流媒体加强政治建设,必须把理论武装作为先导能力。首先是要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会其精髓,掌握其要义。其次是要做好党的创新理论宣传、阐释和传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要讲好新故事,把抽象理论具象化,把理论阐释故事化,讲好理论诞生背后的故事,挖掘理论落地推动发展的故事,以故事提升理论宣传的传播力、影响力。要用足新平台,尤其要把握互联网传播规律,把互联网传播平台作为主要阵地,做到人民群众在哪里,党的创新理论传播阵地就在哪里。要善于新表达,传播上多运用金句暖语等提升易读性,解读上多运用网言网语提升亲和力,尤其是面向年轻群体的传播,要多运用新颖形式丰富传播形态。

(四)引领舆论导向能力

舆论导向事关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能否引领舆论导向,前提是不断提升传播能力,其中关键是不断提升主旋律题材传播效果,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不断改进提升正面宣传话语体系。要始终用主流价值引领社会舆论,始终让新闻报道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让新闻报道保持昂扬向上的基调,为互联网提供源源不断的信息清流。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舆论复杂多变、风险点多,面对热点、敏感舆情,要敏锐判断舆论风险,把握网络舆论传播规律,既要主动引导,又要科学引导,做到能引导舆情走向,不卷进舆情漩涡。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发挥主流媒体在重大热点、关键节点的舆论引导作用。

二、内容创新能力

全媒体时代,内容依然为王,好内容依然是稀缺资源。内容创新能力是新型主流媒体的优势决定能力,需要投入重兵、集结力量、整合资源,在坚持强化调查研究专业生产和原创供给内容高质量的同时,努力生产适应时代和用户需求的新内容,即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多形态融合、多技术创新的全媒体内容。

(一)原创供给能力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独家内容变得稀缺而艰难,原创生产也需要重新定义。新型主流媒体要在海量内容中提升影响力,就需要进一步强化和提升专业能力,以内容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大力推动原创生产革新。要保持高质量生产优势,发挥媒体专家式的深度挖掘、深度解读优势,保持强大的深度内容采写能力、原创内容生产能力、深刻思想解读能力、精品故事讲述能力。其中,调查研究能力是基础,要不断夯实和提升。要领会运用调查研究的新要求新思维新方法,构建强化调研风气的长效机制,推动媒体人坚持深入基层一线掌握最真实的民情、省情、国情,并针对重要敏感舆情通过调查进行证实或“证伪”。要掌握“新手艺”,加快适应大数据时代,着力生产原创数据新闻,加强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生产,打造数据流内容产品。

(二)形态创意能力

智能传播时代,内容形态的进化是颠覆性的,新型主流媒体要充分利用新技术为优质内容赋能,让内容产品更前沿、更时尚、更年轻、更有科技感。要不断加强技术形态创意,让直播、VR、AR、3D建模等视频内容形态成为常态,让竖屏内容、H5创新更加普遍,同时加快探索基于5G环境下的场景交互、高清移动直播等内容创新应用。要积极试水元宇宙内容生产与传播,创作更多虚实结合、全息化呈现的内容,更加重视营造现场环境氛围,使用户有身临其境之感,带来多样化、更震撼的体验。要不断加强表达形态创新,面向“Z世代”,积极运用“二次元”表达,多尝试用动漫、游戏等“Z世代”所熟悉的形式消解题材的沉重感,多尝试更具时尚感的UI界面设计,可互动、可分享、可体验,让内容传播打破“次元壁”。

(三)机器写作能力

机器写作是智能传播时代的必然趋势,是内容创新的组成部分,是新型主流媒体能力建设的重要构成。未来,随着算法技术不断成熟,机器写作即将取代目前媒体上简单化、程序化的内容。所有模式化、有数据采集来源的内容,都可能被机器写作代替。新型主流媒体要大力加强机器写作能力建设,以此解放生产力,让人去采写更深度、更复杂、更专业的高质量原创内容。同时要大力加强人机协作能力建设,在采访、写作、编辑、审核、风控等各环节用机器为人提供辅助,加快实现人机一体化高效协作。比如用机器自动抓取信息,协助人高效进行信息聚合;用技术手段实现新闻自动关联,提升内容链接能力;用智媒审核云加强敏感信息的过滤、筛查,提升把关效率。

(四)用户生成能力

用户生成内容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基本特征,可谓“无用户,不内容”。开门办报、群众办报一直是我们党开展新闻传播的重要法宝。“要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创新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大兴‘开门办报’之风,把党的优良传统和新技术新手段结合起来,强化媒体与受众的连接,以开放平台吸引广大用户参与信息生产传播,生产群众更喜爱的内容,建构群众离不开的渠道。”[1]新型主流媒体必须加快推进“开门办报”,建设建强用户号、政务号等UGC(用户生产内容)、PGC(专业生产内容)生产渠道,以开放平台吸引广大用户参与信息生产传播,既增强用户黏性,又提升平台影响力。要创新搭建服务群众的民生互动频道或栏目,让群众有可反映问题、可开展问政的渠道,提升平台活跃度和用户参与度。

三、技术支撑能力

基于5G之上的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互联网新技术正在加速改变社会。这是一个算力和算法主导的时代,更是各种技术力量交互叠加的时代,技术发展呈现前所未有的加速度。新型主流媒体必须插上新技术的翅膀,以“智能+智慧+智库”的智媒体为重点,以新技术研发应用为核心,打造新型传播平台。

(一)智能传播能力

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的赋能,使媒体内容生产由单纯人力所为或人使用机器进行,演变为在算法等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下进行,进而出现以深度学习、虚拟现实为代表的生成合成类算法,用以制作文本、图像、音频、视频、虚拟场景以及数据类内容。新型主流媒体必须把智能传播能力作为面向未来的战略发展能力,加快布局、加快建设。智能传播全流程都深受算法机制机理、模型、数据和应用等影响,要把算法建构能力作为通向未来的底层逻辑和核心支撑。尤其要加快主流媒体算法研发,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技术,从算法架构、标签体系、应用场景等方面提出一站式解决方案,打破“信息茧房”壁垒,既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又体现主流价值导向,探索算法应用于主流信息传播的新路径。

(二)产品研发能力

与传统媒体主要专注内容采编和经营不同,新型主流媒体必须拥有产品研发能力,这是智能传播时代媒体生存发展的“新基建”。无论客户端的开发,数据中台的建构,还是智能编辑部的建设,移动采编系统的开发等,都需要按照互联网产品发展的逻辑,构建强大的产品研发能力。这是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的必备能力,否则就如同在现代高科技战场上使用“冷兵器”,只能被动挨打。增强产品研发能力,还要把产品的迭代升级作为一种自觉,这对互联网产品来讲非常重要。新型主流媒体打造的资讯产品和技术产品要争取每个月迭代一次,小步快跑。只有不断迭代优化、不断提升用户体验,才能赢得更多用户青睐。

(三)云端服务能力

大数据时代云平台建设的快速进展,加上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经济生活转型,让我们来到了一个“云端服务生态”之中。当前,覆盖产业链上下游和跨行业融合的数字化生态体系,已经形成强大的产业风口,云端服务产业近年来实现快速发展。具体到媒体行业上云,AI能力是核心,云计算是基础,目的是打造全场景智能媒体解决方案,建设智能编辑部,更好地提升新闻信息生产与传播实效。新型主流媒体要依托技术支撑,坚定数字化转型和“上云、用数、赋智”的发展方向,不断研发适应新场景的云端服务产品,进军云端服务市场,比如云展会、云博览、云招考等。与之对应,新型主流媒体必须注重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既运用智媒技术开展内容安全审核,又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新型传播阵地安全可靠。

(四)前沿研究能力

进入智能传播时代以来,传统媒体被动落后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技术研发能力,缺乏前沿技术研究。新型主流媒体要改变这种“跟跑”局面,就必须面向未来研发新的技术产品,从“跟跑”变成“并跑”,甚至“领跑”。重点是面向智能传播领域,积极找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元宇宙等基础技术与信息传播的结合点,促进前瞻性、基础性、应用性技术融通研用,推出一批受到用户喜欢、市场认可的新型信息技术产品和品牌。目前,各地媒体的基础技术能力还较弱,要在前沿研究上有所作为,就必须把合作共享作为重要途径,通过持续不断的开放合作,立足国家战略高位谋划建设信息技术实验室,努力推动自主技术研发与创新。

四、运营保障能力

对互联网平台而言,无运营不产品,无运营不传播。运营的核心目的只有一个,让平台活得更好、更久。运营保障能力是智能传播时代媒体必须具备的一种新能力,是深度融合转型必须要过的一道坎。新型主流媒体必须综合运用多种运营手段,努力提升产品质量、用户规模和市场竞争力。

(一)产品运营能力

迈向互联网主阵地,新型主流媒体需要对自身的移动互联网产品不断进行迭代,这考验媒体的产品运营能力。要实现产品创新常态化,针对市场竞品,结合自身市场定位和目标用户需求,不断完善升级产品功能,持续解决产品漏洞,满足用户产品需求,引领用户产品体验,提升用户产品口碑。要实现产品运营数据化,真正建立完善符合互联网要求的产品数据库,对相关产品数据进行实时跟踪,常态化、制度化分析研究,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解决方案。要实现产品运营市场化,密切关注市场新动向,整合市场资源,实现要素最优化组合。产品运营工作是新型主流媒体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必须补齐短板,及时引进和培养专业的产品运营人才,提升产品运营专业性。

(二)内容运营能力

在海量传播时代,好内容也需要加强运营才能“出圈”。采编发工作只是传播环节的前半段,内容运营能力决定了传播效果的大小,决定用户黏性强弱,决定站内用户活跃度。要建立内容运营标准,围绕目标用户群体持续策划生产符合用户画像的精品报道,击中用户信息需求痛点,给用户带来高价值的内容。要提升内容运营效率,不断提升算法推荐精准性,减少用户获取信息时间成本。要开展内容运营互动,建立站内内容评论、转发、点赞等互动、积分机制,促使用户积极参与站内互动。要完善内容运营渠道,搭建社群运营、平台运营等多样化渠道,多渠道分发提升传播效果。要用好互联网内容运营的各种激励手段,按互联网的规则进行运营,有效提升内容传播力。

(三)用户运营能力

新型主流媒体的用户量级与规模,是衡量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必须树立“用户至上”的理念,把用户运营作为提升影响力的必然路径。要不遗余力开展用户拉新,广泛运用预装机、搜索引擎优化、社群互动、活动策划等各种手段推动新用户增长,实现用户“开源”。要把线上线下互动活动作为用户运营的重要抓手,发挥深耕本地多年的资源优势,发挥区域媒体政经枢纽作用,策划开展多样化的活动,让线上线下结合、政府企业参与,助推实现用户增长。要不遗余力强化用户留存,在互联网流量红利进入“存量”时代的现实情况下,把用户留存作为提升活跃度和影响力的核心运营手段,通过各种运营手段建立用户运营体系,促进用户留存、活跃、转化,实现用户“节流”。

(四)品牌运营能力

新型主流媒体打造的新型传播平台多为新品牌,要下大力气推进品牌运营,提升品牌知名度。要明确品牌定位,塑造核心品牌特色,创新品牌标识,提升品牌识别性;要强化品牌策划,发挥媒体优势做好内容推广的同时,持续推出以品牌为核心的一系列综合性策划,讲故事、蹭热点、做公益,给用户形成强烈的品牌印象;要加强品牌推广,除了自身媒体资源,还要整合运用社交媒体、户外媒体、分众媒体等,用好一切可以用的资源,全方位提升品牌影响力。新型主流媒体还可以把智库运营作为品牌运营的重要构成,持续搭建符合自身定位和优势的媒体智库,既以智库服务深度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助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又通过智库专家的影响力,助推品牌美誉度提升。

五、国际传播能力

新型主流媒体的“新”不只是传播平台之新、传播内容之新、传播技术之新,还要把传播空间之新作为重要构成。新型主流媒体要努力走在国际传播前沿,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积极整合各类资源,突出差异化、分众化、社交化、在地化对外传播,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深度融入国际传播格局一盘棋。

(一)文化植入能力

中华优秀文化享誉世界,天然具有高传播力。新型主流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要提升文化植入能力。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积淀,全国各地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名人资源,系统深入梳理几千年来的文化典籍、名人典故、考古典藏,向世界阐释推介。要精心讲好历史文化故事,以故事化作为开展文化植入的重要途径,以真实历史为依托,客观、准确、形象地展示中华优秀文化故事,用精彩动人的历史文化经典提升文化传播说服力。要朴实贴近百姓文化切口,捕捉有趣、有人情味、与国外民众有共性的小故事,寻找共情、直面矛盾、润物无声,展现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充分捕捉人性的闪光点,提升国际传播的接受度。同时,也要规避跨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差异干扰,将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放到国外语境下重新审视,避免引起文化误读和美誉度损失。

(二)原生共情能力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新型主流媒体需要换位思考,需要走好国际传播的“群众路线”,打好“原生牌”,实现国际传播的“议题共振”与“话语共情”。要聚合一批原生传播群体,以普通人的原生观察视角、话语表达方式,讲述他们看到的客观真实、生动鲜活、美好向上的中国。要用好各类原生国际传播渠道,着力提升社交运营能力,扩大社交国际传播朋友圈,尤其是提升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构建国际传播新范式。

(三)视听传播能力

文字是苍白的,影像是鲜活的。视听传播具有跨地域、跨文化、跨民族的特点,可以迅速传播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真实现状,在国际话语权竞争中显示出独特优势。新型主流媒体推进国际传播要以视听内容为主,推进国际传播从文图时代进化到视听时代。要把视频传播作为国际传播的主要手段,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受众的传播心理和传播需求,从文化、美食、城市、生活等切入,生产一批精准传播的精品视频故事,以视频打动人、感染人、说服人。要积极创新视频传播形式,通过VR、AR、MR等新的视频产品形态,建构和展现立体、多样、有新意的中国,让国外用户在沉浸式、可交互的传播中感受中国成就。要着力提升视听生产能力,推动团队具备较高的内容拍摄、剪辑和新技术视频制作水平,引领国际视频传播趋势。

(四)海外落地能力

新型主流媒体推进国际传播,要增强市场拓展能力,扩展国际传播新空间。要提升在地布局能力,着力提升国际传播的在地化,扎实推进国际传播的海外落地战略,逐步实现机构在地化、人员在地化、内容在地化,增强对当地受众的吸引力,打破东西方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差异带来的阻隔,“一国一策”提高传播效率,增强传播实效。要加快出海,必须有市场意识,在以我为主努力培育合格国际传播市场主体的同时,积极与国际传播机构、民间组织进行合作,快速运用市场力量缩短自我培育周期,快速实现传播的广泛覆盖。

六、数据驱动能力

数据驱动是新型主流媒体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在智能传播时代,互联网媒体运营的一个基本规律就是数据驱动,数据是发展人工智能的基础支撑。新型主流媒体要把数据驱动作为核心战略和首位战略,用数据驱动决策谋划、产品开发、产品迭代、用户运营、收入增长、安全保护、组织变革等工作,全面建立数据驱动文化。

(一)数据驱动决策能力

媒体的竞争就是数据的竞争,新型主流媒体的发展决策要以数据为决定因素。在智能传播时代,必须要以数据驱动决策,必须要使用数据和指标来指导媒体的目标、追求和计划等战略业务决策,力争让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能形成数据思维,让数据驱动型决策成为常态。其中有一项重点工作就是数据库建设,必须要建设和做强用户分析数据库、内容传播数据库、媒资数据库、客户管理数据库等,以大流程、大平台思维,构建基于数据库的生产流程,实现相关行为数据等的自动积存、自动汇聚、按权限调用和多维度挖掘利用。比如用数据分析驱动高效、高质的产品决策,就要建立更加完善的产品数据分析体系,把数据应用到产品设计、产品功能评估、数据埋点、产品实验、指标观测等每一个环节。

(二)数据驱动用户能力

数据驱动用户增长,是数据驱动战略的核心要义,也是新型主流媒体推进用户运营工程的核心手段。必须以用户为中心洞察数据,围绕用户获取、用户激活、用户留存、用户转化等进行数据分析,建立用户周期数据模型,搭建用户增长体系。要用数据驱动用户运营,把数据与用户积分、送礼、秒杀、返佣等运营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掌握用户运营最有效的途径。要用数据驱动传播能力提升,深入分析内容传播数据库,研究用户阅读偏好、用户阅读规模、用户停留时长、用户互动习惯等,为内容生产与传播决策提供依据,解决用户信息获取的痛点,提供最佳用户体验,进而推动用户增长。智能传播的本质是数据驱动,必须使数据驱动成为用户和传播增长的“双向奔赴”。

(三)数据驱动收入能力

传统媒体时代,收入的增长主要依赖媒体自身的影响力和营销力。智能传播时代,数据则成了助推收入增长新的抓手。要转变思维,善用数据,实行全要素服务、全链条运营,为客户解决营销痛点。要对广告主的数据洞察进行精确把握,利用数据助推广告销售转化,进而优化业务增长和收入能力。要以数据驱动经营活动,开展基于用户画像的精准站内营销、站外组合营销,把活动数据与站内数据打通,实现线上线下数据整合。开展AI技术辅助营销,运用机器写作发布消费领域文章,促进垂直消费频道建设,并将AI技术应用于线下活动中。同时,用数据驱动智库建设和政企舆情等产品矩阵建设,拓宽收入来源和收入模式。

(四)数据驱动组织能力

内部组织架构的变革,是新型主流媒体面临的难点与痛点。新型主流媒体必须要顺应趋势,变革组织架构,建立数据增长型组织。要打破传统的职能型部门架构,优化内部资源,建立依托数据的增长型团队,真正用数据作为团队的考核指标,让团队相信数据驱动,掌握数据驱动,推动管理从职能型组织向数据增长型组织进化,实现组织文化的自我革命和进化跃升。数据驱动文化的建立是重中之重,要全流程、全链条落实,组织架构体系、工作流程、绩效考核都必须要落实数据驱动。所有人都要学会运用数据赋能工作,相信数据能驱动工作。要通过机制和制度变革,推动全体员工理解、接受、运用数据驱动,建立数据驱动文化,提升组织管理效益。

七、文化铸魂能力

组织文化是一个机构核心竞争力的内在体现。现代企业竞争的最高阶段是文化的竞争,从生命周期和永续动力来看,如果缺少了文化和精神之魂,就不可能走远。新型主流媒体必须高度重视文化铸魂,适应媒体融合与互联网发展趋势推进文化迭代,以文化凝聚团队、坚定信念,向着长远目标孜孜以求,不懈奋进。

(一)目标牵引能力

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本质上是一次新的创业,需要打造新的传播平台,探索和建立新的全媒传播体系。在新的信息科技环境和传播生态下,传统“一招鲜打天下”的模式难以广泛复制,各家媒体需要结合自身特色和资源探索不同发展路径。这要求各家媒体根据自身禀赋设计长远发展目标,强化目标牵引能力。要立意高远确立发展愿景,顺应智能传播时代发展趋势,确定新型主流媒体长远发展规划。要以愿景凝聚团队文化的向心力,把树立目标愿景作为一种思想凝聚能力,牵引团队前进方向,把每个人的心愿汇集在一起,克服当下的困难和挫折,向长远目标坚定迈进。要强化目标愿景的落地执行,把愿景细化为可执行的工作任务,对任务进行拆解,确定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一步一步把愿景变为现实,塑造围绕愿景努力奋斗的文化氛围。

(二)组织进化能力

文化落实到具体承载,就是一个个组织、机构和团队。要适应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的要求,就必须按互联网主战场的“战斗规则”创新“战斗阵型”。新型主流媒体必须改变传统媒体的组织架构,加快推进组织进化。从目前来看,要顺应媒体深融“加速度”,着力打造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建立不同媒介形态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机制共融互通的一体化组织架构。从长远来看,要顺应智能传播时代规律,对指挥系统、产品研发、生产发布、营销运营等部门进行颠覆式重构,建立以用户为中心、以数据为驱动的互联网平台组织,真正成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与此配套,要提升制度优化能力,按照新的目标愿景和组织架构,推进与数字化流程再造相符合的制度体系,保障和支撑组织优化。

(三)团队协同能力

加快深融改革,团队协同尤其重要。无论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一体化融合,还是内容体系、经营体系、技术体系等各个体系之间的工作推进,以及媒体内部与外部机构开放合作等,都需要大力协同。可以说,协同力是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一个关键因素。一个互联网平台的打造,既需要产品、设计、研发、数据部门的参与,也需要内容、运营、营销的参与。所有部门都要为了一个目标互相尊重、互相沟通、互相支持、互相补位,才能产生深度融合生产的聚合效应,解决产品和平台打造中的各种问题。这就需要组织内部的成员放弃小我、成就大我。媒体管理层也要建立打破“部门墙”、推动高效协同的机制制度,确保协同的顺利进行和协同力的提升。

(四)价值培育能力

文化有魂,魂就是价值观。新型主流媒体建设要高度重视价值培育,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细化、浓缩、确定媒体自身的价值观,以此作为团队奋斗的精神纽带。要树立鲜明的价值取向,重视价值观建设,将之分解、细化、落实到日常的管理、考核、制度和团队文化具体工作当中,对不符合企业价值观的行为坚决予以制止。要守住基本的价值底线,保持优良的媒体风范,从高、从严、从实要求媒体从业人员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廉洁自律的从业风气。要塑造向上的团队精神,以高度凝练、具有创新的文字浓缩,在各种场合、运用各种载体反复强化,将之内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凝聚向上的文化、创新的文化、奋斗的文化。有了这样的价值观和精神,才能在快速变化的传媒生态变迁中克服困难、迎难而上、行稳致远。(作者系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四川日报社总编辑)

【注释】

[1]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EB/OL].(2020-9-26).http://www.gov.cn/zhengce/2020-09/26/content_55473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