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研究院> 中国记者> 正文

我所理解的媒体融合运营方法论

——兼谈新媒体影响力指标

2023-09-07 13:04·《中国记者》
分享至:
作者:余敬中

新华社、央视工作16年,加快手5年的从业经历,从一个传统媒体人到互联网人的艰难转型,让我对媒体融合有了深切的体悟。作为曾经的快手媒体号运营业务负责人,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理解移动互联网的运营方式、考核体系,从理念、认知上把它们梳理清楚,形成广泛的共识与可操作的运营方法论,以更好地服务主流媒体的融合发展。本文是我阶段性的思考成果,希望能对媒体同行的实践有所裨益。

 

一、运营的内涵

 

前段时间在一个保险行业沙龙听到一句话,说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大部分从业者甚至企业负责人并不是真心的,不是真正的战略引领,而是大趋势面前的随波逐流。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我认为,媒体融合要实现真正的战略引领,可能的一个关键点或者前提是:要弄清楚什么是移动互联网大环境下的运营,如何牢固树立运营意识、运营思维。

 

不少媒体运营岗位所做的工作,还停留在内容传播或推广加上广告经营层面,这只是运营工作的一个侧面。我所理解的移动互联网的运营,是“内容逻辑+用户逻辑+产品逻辑+商业逻辑”的综合运用。换句话说,运营的行家里手,既要懂内容、懂用户、懂产品,还要懂商业变现。尽管实际操作中有岗位分工的不同,但运营业务是立体的、综合的,需要所有岗位的统筹、协作、配合,因此多面手会更有竞争力。

 

具体说,运营领域包括内容运营、用户运营、产品运营和算法运营。

 

——内容运营从来都是中心化的,从用户需求的角度看,是优质、精品、热点导向和KOL(关键意见领袖)导向。这几年兴起的UGC(用户生成内容)用户,是过往传统媒体或公众没有覆盖到的素人,他们能够崛起也是因为本身有过人之处,某种意义上仍属于优质内容、KOL或KOC(关键意见消费者)的范畴。

 

——用户运营是去中心化的,是全量的、分层的、需求全覆盖的。从新下载用户到忠实用户,从零粉丝用户到万粉用户、中腰部的百万粉用户、千万粉的头部用户,从粉丝量的增长到收入的增长,从供给侧、消费侧到中间层面类似MCN(服务于网红经济运作模式的各类机构总称)、直播公会、供应链等服务商,都需要专门的运营,需要对接和服务。

 

——产品运营是什么?不同UI界面(用户界面)决定了产品的不同风格,比如上下滑的单列产品,更关注内容,是精品导向,而双列产品更关注人,包容性更强,丰富度更高,是关系导向。此外,Tab页、热搜、挂件、Push、开屏等资源位,都是特定产品功能对应用户的特定需求,是各种流量的入口,都是运营需要关注的资源位。产品的背后是技术和研发资源的投入,具体的产品手段是有开发周期的。2022年2月24日18时,快手5个小时上线了“俄乌冲突”TAB页。为突发事件开设专门频道,有点类似电视的特殊编排,这是产品运营的快速反应。

 

——算法运营是更基础的产品运营。无论用户、创作者、视频或直播,无论内容还是行为、关系,都有一个以细分和精准为导向的标签体系。所谓算法,就是内容标签和用户标签的匹配。快手的算法有两个逻辑,一是内容或兴趣逻辑,二是关系或社交逻辑,两者的互动一定程度能够打破信息茧房。流量的分发有一个爬坡机制,算法会基于视频、直播的完播率、转发率、评论率、点赞率等数据表现,来衡量是否进一步推荐。算法是平台产品的底层逻辑,了解算法为的是更好地适应平台生态。算法运营一旦确立,就相对稳定。对于算法的作用,我们既不能无视,也不能夸大。算法和产品的背后是人,是价值观。适应互联网行业强监管的大环境,各平台也会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弥补算法的不足。

 

运营要融入平台的生态。平台的产品、用户、内容、商业属性的风格、特点,构成了平台特有的生态。多跟平台官方合作,与平台用户打成一片,适应平台的商业生态,是融入平台生态的三重路径。有商业的加持,运营才能够可持续发展。

 

二、运营指标体系

 

运营有三重目标:内容影响力、用户增长、商业变现能力。

 

第一重目标:内容影响力,指的是狭义或具体的传播效果。

 

短视频运营指标包括:视频播放数VV、曝光PV、访问用户量UV、完播率/长播率、互动数(评论、点赞等)、传播数(转发、分享等)。通俗地讲,PV就是曝光,VV就是播放,UV就是访问用户量,完播率是指视频的播放完成率,即完整看完的人数比重。直播则会在此基础上增加三个指标:ACU(平均同时在线人数)、PCU(最高同时在线人数)以及人均观看时长。

 

第二重目标:用户增长指标,指用户的拉新、拉回和拉活。

 

拉新是新用户的下载或关注;拉回指超过三个月不使用的僵尸用户的激活,也叫回流;拉活是指用户消费时长的增长。

 

用户增长与内容影响力是正相关关系。能够带来用户增长的内容一定是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用户体验好的优质内容。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流量公式的拆解看得出来。流量=用户规模×平均消费时长,是用户群体在某个产品或平台花费时长的总和。其中,用户规模主要表现为总下载量、日活用户DAU、月活用户MAU、用户构成指标、新增用户数、留存率等;用户的使用时长表现为信息流的浏览量、短视频的完播率、直播间停留时长等指标。

 

衡量一个平台影响力首当其冲的指标是其活跃用户规模,包括日活、周活、月活、年活等不同周期的活跃指标。同理,一个微观账号的影响力指标也包括粉丝规模、活跃粉丝规模等。所谓用户增长,就是从年活、月活、周活到日活用户的增长,也就是日活用户消费时长的增长。

 

纵观用户与非用户,粉丝与非粉丝,以及不同周期的活跃用户或粉丝,流量又分为私域流量与公域流量。从一个平台站内的视角看,所谓私域是用户掌控的流量,所谓公域是平台掌控的流量。从更广泛的视角看,平台站外的流量也是公域流量,平台站内的流量也是私域流量。因此,无论宏观平台还是微观账号,用户增长本质是私域流量的增长。说起来有些拗口,但厘清这些概念,对于理解运营的内涵、本质与路径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电商和商业化业务本质上是一种垂类的运营业务。商业视角的用户增长,在广告学、营销学里有更为细致的阶段性划分。比如,快手电商提出的5A人群:A1感知人群(Aware),A2吸引人群(Apeal),A3询问人群(Ask),A4行动人群(Act),A5拥护人群(Advocate),拆解了非用户的机会人群,如何通过被动曝光、浅层互动、兴趣种草到成交、复购的用户增长过程。

 

第三重目标:商业变现能力,具体指商业层面的投入产出回报率。

 

优质内容和好的用户体验能够带来新老用户的增长,而商业变现能力的提升,会激励更多创作者创作更多优质内容,可以促进平台和创作者投入更多人力财力物力提升运营竞争力,由此形成内容供给、消费和社交生产的良性循环,带来更多的用户增长。当然,有了商业加持,平台和账号也可以直接通过商业采买的方式获取渠道、流量和用户。

 

三重目标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其中,内容影响力是关键,商业变现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用户增长是居于中间状态的基础环节。无论是平台运营还是微观的账号运营,用户增长是内容影响力和商业变现能力的实现手段,是运营的起点和终点。纵观当下多数媒体的实践,有过于侧重内容影响力和商业变现能力指标、忽视用户增长指标的倾向。快手与河南卫视共同打造的大型直播晚会“国潮盛典”项目,从结果层面较好地阐释了三重目标的协同。总观看人次9571万,全网总曝光破60亿,全网热搜榜单90个,河南卫视快手号涨粉10万+,不仅直接商业收益相当可观,还间接带动了广告商单价格与带货销量的提升。

 

三、运营的本质与方法论

 

我以为,无论平台视角还是微观的账号视角,运营的要义、关键或者本质是:沉淀私域流量,即用户增长、粉丝增长,更多消费时长的活跃用户的增长,更多有影响力、购买力的忠实粉丝、铁粉的增长。

 

运营方法论是从公域到私域,从他域到自域。具体说有三重路径:

 

第一,从公域到私域。

 

内容导向为主的公域流量。即优质内容上热搜了,被平台推荐到发现页/精选页/同城页/直播tab页等,曝光给非粉丝的用户面前,撬动公域流量转化为私域流量的潜在可能。能满足用户需求的优质内容总有爆的机会,总能带来更多新用户的关注与支持。内容、创意、IP乃至品牌的魅力正在于此。

 

商业采买的公域流量。各平台包括热搜在内的资源位,都可以通过商业采买的方式获取。

 

外站公域空间的导流。不同互联网平台,不同媒体,大屏小屏,用户的交叉、串通,加上彼此之间的合作、联动,都能促进流量的流动和转化。

 

线下公域空间的导流。线下物理空间,政府、企业及各类组织、机构体系内的活动,也是一种公域流量。

 

第二,从他域到自域。

 

私域流量的交换会产生新的流量,即从他人的私域到自己的私域。正如线下人际交往和思想交流一样。这正是博主、主播为何热衷单人与多人连麦、PK,以及合播、活动运营的原因所在。

 

第三,粉丝运营、私域运营。

 

通过线上线下的运营,重在提升粉丝的黏性,对主播和社群的信任和忠诚度。

 

结语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了各行业的媒介化进程,短视频、直播通过改变传播,进而改变行业、产业的生态,催生内容生意、内容产业、内容电商时代到来,日益成为媒体融合、行业融合和产业融合的载体。在以ChatGPT为代表的AI产业和元宇宙产业全面落地之前,短视频、直播依然是媒介化发展的主流。短视频、直播与各行业的融合空间巨大。当前,娱乐、电商、文旅等短视频直播业务呈现深度融合、蓬勃发展之势,而本地生活、招聘、房产、相亲等细分垂类业务也不断迭代,蓄势待发。

 

移动互联网或者技术的变革没有改变传播和商业的基本规律,满足用户需求是永恒的硬道理。在新闻宣传与舆论监督之外,从更广阔的视野看,新媒体还可以扮演社会各行各业服务商、中间商的角色,媒体融合没有领域边界,立足内容与渠道,融入行业与产业,是宏观层面媒体融合的新空间。当下短视频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第一大业态。无论是多平台账号运营,还是自有App平台的运营,在存量竞争时代,树立用户增长意识,维持稳定的用户增长是发展与竞争的关键所在。(作者系快手副总裁、快手研究院负责人)

 

我所理解的媒体融合运营方法论

——兼谈新媒体影响力指标

 

一、传播影响力指标

 

1.视频播放指标

·CV(content view)内容播放数;

·PV(page view)曝光量;

·UV(unique visitor)用户访问人数;

·VV(video view)视频播放次数。

·完播率,视频播放完成率,即完整看完视频的人数比重。

·跳出率=跳出人数/观看总人数。一般认为,跳出率超出5%意味着用户体验差。

XTR指用户互动指标,包括:

·Pctr(predicted click through rate)点击通过率,点击与曝光的比率

·Pvtr(predicted view through rate)播放率

·Pltr(predicted like through rate)点赞率

·Pwtr(predicted follow through rate)关注率(成为粉丝)

·Pftr(predicted forword through rate)转发率

·赞评比:评论量/点赞量×100%,表示视频受欢迎度和互动效果。

 

2.直播指标

·ACU(average concurrent users)平均同时在线用户数,直播间平均观众规模;

·PCU(peak concurrent users)最高同时在线用户数,直播间观众规模峰值。

·人均观看时长:直播间用户观看直播总时长(秒)/所有观看人数,衡量直播间质量和直播内容对用户的吸引力。

 

二、用户增长指标

·DAU(daily active user)日活跃用户数,每日登录过的用户数。

·MAU(monthly active user)月活跃用户数,最近一个月即30日(含当日)登录过的用户数,一般按照自然月计算。

·WAU(weekly active user)周活跃用户数,最近7日(含当日)登录过的用户数,一般按照自然周计算。

·日均使用时长(DAOT),每日总计在线时长/日活跃用户数。

·用户黏性,一般用DAU/MAU的比值来衡量,比值越高,黏性越强。

·拉新:新用户下载量。

·拉回:沉默30天以上的用户回流数。

·拉活:每个日活用户每天平均消费时长的增长,通常以分钟计。

·留存率:Retention,某段时间的新增用户数,记为A,经过一段时间后,仍然使用的用户占新增用户A的比例即为留存率。留存率逐渐演变为评判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准。具体包括:次日留存率(Day 1RetentionRatio)定义:日新增用户在+1日登录的用户数占新增用户的比例;三日留存率(Day 3Retention Ratio)定义:日新增用户在+3日登录的用户数占新增用户的比例;七日留存率(Day 7Retention Ratio)定义:日新增用户在+7日登录的用户数占新增用户的比例。

 

三、商业(电商/广告)指标

1.电商指标

·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一定周期内的电商成交总额。有订单口径、支付口径等。

·GPM(GMV per mille),直播间千次观看成交量,直播间卖货能力的指标,用以衡量直播流量转化的效率。GPM=(GMV/PV)×1000。

·货币化率,指电商平台的变现水平,等于营收收入占交易总额的比率。

·SKU(stock keeping unit)最小存货单位,即库存进出计量的基本单元,可以是以件、盒、托盘等为单位。SKU这是对于大型连锁超市DC(配送中心)物流管理的一个必要的方法。2023年已经被引申为产品统一编号的简称,每种产品均对应有SKU号。

·客单价(per customer transaction),每个顾客平均购买商品的金额,即平均交易金额。计算公式:客单价=销售额/成交顾客数。

2.广告指标

·CVR(conversion rate),广告转化率,广告效果指标。比如点击看广告1000人,下单人数50人,CVR=50/1000×100%=5%。

·广告渗透率=看广告人数/总活跃用户数。

·Ad load广告加载率=人均广告数/人均feed流数,用来描述广告分布的强度,活着用户对广告接纳的忍耐度。

·POI(point of interest)兴趣点,有意义的地理信息点。在地理信息系统中,一个POI可以是一栋房子、一个商铺、一个邮筒、一个公交站等。

·LTV(life time value)生命周期总价值,意为客户终生价值,是从用户所有的互动中得到全部经济收益的总和。

·CPM(cost per mille),每千次展示成本,平均每1000人曝光的广告成本。

3.泛商业化指标

·ROl(return on investment)投资回报率,ROI=利润/投资×100%花费/销售金额。

·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每个用户的平均收入,一般为总收入/用户数。

·ARPPU(average revenue per paying user)每个付费用户的平均收入。

 

 

                                                                                                                       编  陈国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