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研究院> 中国记者> 正文

主流媒体热点引导的效果、困难和对策

——以“焦点访谈”《项目资金拿了 民生项目黄了》为例

2023-12-12 14:28《中国记者》
分享至:
作者:王惠莉

今年9月12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项目资金拿了 民生项目黄了》。这期节目主要反映了河南省长垣市涉及4000多万元中央财政资金的三个民生项目全部烂尾的问题,在大屏节目播出的同时,还顺应全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编辑了重点突出、更易于传播的新媒体短视频,并设置了话题小屏推送。

大小屏联动播出后,引发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仅微博单个话题阅读量就达到3.5亿,热搜榜第二,在榜时长近16个小时。人民日报、央视网、凤凰网等多个媒体都跟进话题评论,创造了多次传播热点。 

梳理分析这个节目采制、传播的过程,之所以能够实现很好的传播效果、实现引导热点的作用,是因为这个节目有三个特点:

一是事例典型,选题重大且有贴近性。 

这个节目反映的问题是中央专项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选取的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项目。节目中三个案例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各有侧重、非常典型。第一个例子,用中央资金建立体车库,车库是建起来了,钱也花完了,但老百姓没法用,没有解决问题;第二个例子,用中央资金建幼儿园、卫生所,根本就没有建,用已有的项目来顶替申请项目,属于欺骗性质; 第三个例子,用中央资金修路,成了半截子工程,当地根本没有完成项目。三个不同的项目各有侧重,暴露了一些地方政府对申请来的中央资金滥用、误用、不用的多种问题,节目一方面曝光了问题、疏解了网民的情绪,同时也督促地方政府要依法依规使用财政资金、把民生项目完成好。

二是节目叙事缜密,内容选择留有余地。

在采访中,记者调查到的还有很多内情,比如立体车库这个案例,小区开发商和车库承建商实际上是父子关系,其中的猫腻如果披露出来更有戏剧性,话题会更火爆,但这个内容实际上和节目所要反映的主题关系不密切,用进去之后反而有可能带偏主题,因此节目并没有展示。除此以外,记者拿到一张单子,上面反映河南省其他地方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但节目没有四面开花、泛泛地扩大化,而是集中反映一个地方的三件事,把后半篇文章留给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举一反三,整体排查。

三是坚持科学监督和建设性监督原则。

节目播出后,我们和地方积极沟通,完整反映记者了解到的情况,当地高度重视,迅速反应,积极开展调查、整改、追责行动,并进行举一反三的大排查。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家发改委等也启动了对三年内中央专项资金所有项目的核查,此类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排查和整改,这正是科学监督、建设性监督所能见到的效果。 

总之,这期节目是媒体主动引导热点、推动问题解决的一个很好的范例,议题设置中选取了“领导重视、百姓关心、能够解决”的热点问题,把事件盯准、做扎实的同时,运用全媒体传播的手段,把话题做大、做深、做透,实现了有效传播和热点引导的效果。

全媒体时代的热点引导,我们认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引导热点,就像《项目资金拿了 民生项目黄了》这期节目,主动设置热点和议题,占领网络声音,形成传播优势;另一种是热点引导,就是对于一些已经形成的热点问题,主动选择回应,通过深入调查采访、分析评论,引导大众理性正确对待。例如:“新闻1+1”栏目2023年9月5日播出的《华为新手机,拆解出了什么?》,节目采访业内专家,客观分析、冷静对待华为在技术创新上的突破和面临的差距,节目播出后受到有关方面的表扬;2023年9月7日 播出的《大爷跳水,这个好该怎么叫?》呼吁公众客观、冷静,不要跟风去模仿桥上跳水,同时也提出大众需要更加安全、适合的健身场地和项目;再如“焦点访谈”2023年5月25日播出《失控的直播打赏》,节目聚焦目前网络直播打赏乱象,呼吁对网络直播集中整治和规范管理。这些报道都在直面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发声,引导大众理性对待,同时,这些节目的传播效果也表明,在热点引导上,作为主流媒体不会跑偏,在理性引导上还是有分寸、能放心的。

目前看,主流媒体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面前,确实存在直面热点做得不够,面对部分重大事件和热点舆情失语、缺位,舆论监督和深度报道减少弱化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因素: 

外在因素: 

1.以官方通报或者新闻发布会替代新闻报道、新闻调查、舆论监督,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出现漏洞或瑕疵。官方通报属于信息源之一,作为媒体应该有更符合传播规律的调查报道。 

2.现在的热点事件容易反转,观点也是在事态的发酵中不断变化的,因此一锤定音不容易,也难做到,有时需要“让子弹飞一会儿”。

3.有关涉事部门习惯于不接受采访,不表态发声,导致节目话语权不均衡,节目权威性大打折扣,增加了节目制作难度。

4.个别地方政府出于“维稳”或“形象”考虑,通过一些方式影响采访和播出,增大节目播出风险。 

5.有时记者为了取证不得不采取暗访的方式,但暗访证据真实性有时会存疑,或出现侵犯隐私等问题。另外,如果暗访一旦被发现,记者的安全可能就得不到保障。 

内在因素: 

1.选题方面:有效的社会沟通渠道不足,监督类选题来源狭窄,特别是适合栏目报道的独家选题更为稀缺。 

2.操作方面: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自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影响力放大,发声速度快。而我们的节目调查采访制作有一定周期,有些选题到播出时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造成有些节目无法播出。

3.监督力度方面:有些节目还存在偏小偏软的情况。

4.人员方面:队伍建设断层,一些擅长做监督报道的老记者已经进入退休高峰,而年轻记者锻炼不足,调查采访的业务能力、技巧方法有待提高。

笔者感觉:现在的热点引导报道和10年前、20年前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社会环境变了,违法乱纪的少了,干部素质提高了,穷凶极恶的事情少了,多元化社会人们的诉求多了,对事实的甄别难度大了,事情的复杂程度增强的同时,考验我们对热点事件判断力的挑战也增强了。我们需要正视这种变化,坚持用精准的事实、客观的分析、理性的态度和充分的善意与包容去做报道,推动问题的解决,促进社会的进步。

从媒体自身看,改进热点引导工作可以从三方面着力:一是培养精兵强将、提高业务水平,充实调查记者队伍,更新采访拍摄设备,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在选题甄别上,进一步聚焦党中央明令禁止、老百姓深恶痛绝的话题,扩大选题广度深度;三是和有关方面职能部门加强沟通、展开合作,关口前移,协作开展舆论监督。(作者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新闻评论部副主任)


                                                                                                                                         编  庞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