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研究院> 传播战略研究> 正文

讲好“一带一路”故事 增进民心相通

——2022新丝路故事汇·柯桥论坛平行论坛综述

2022-11-19 19:13·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至:
作者:王若辰、雷琨

11月16日,2022新丝路故事汇·柯桥论坛平行论坛在绍兴市柯桥区举行。来自媒体和学术界的嘉宾齐聚一堂,围绕“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与增进民心相通”主题,畅谈丝路故事,共话互通民心。

平行论坛主持人、新华社总编室副主任兼新华社研究院院长刘刚表示:讲好丝路故事,重在讲好展现中国智慧和担当的故事,重在讲好中国推进高质量发展、坚持高水平开放的故事。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征程上,媒体扮演着不可代替的重要角色。从生动讲述好“一带一路”故事,到充分展示“一带一路”建设成就,再到创新方式方法提升丝路故事的感染力,新华社同众多媒体一道,一直致力于做好“一带一路”报道,共同把对外话语创新工作做实做好。

柯桥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任宏亮在致辞中表示:柯桥是古越文化的重要萌发地,为华夏文明奉献了大禹精神、胆剑精神,也是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让历代文人墨客流连忘返。这里有丰厚的产业优势,拥有全国产业链最完整的纺织产业,以及全球最大的纺织贸易集散中心中国轻纺城。轻纺城线上加线下年交易额已经超过3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1100亿元。今年恰逢中国轻纺城冠名30周年,柯桥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精准地标注自己的新坐标,踔厉奋发,更好地融入到“一带一路”,全面展示柯桥改革创新、开放大气、锐意进取、领跑竞跑的现代化国际纺都新形象。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浙江总站站长张国飞在主旨演讲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推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为增强文化软实力、传播中国好声音带来了新的机遇。作为国家主流媒体,要把握住这些新机遇,以讲好新时代的丝路故事为己任,立足优势,创新思路,创作更多鲜活生动的体现“一带一路”共建成果的精品力作,在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平凡故事中,搭建“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平台,推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扩大传播效率和影响力,增强增进民心相通。

人民日报海外版融合协调部负责人杨凯在主旨演讲中表示: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媒体同仁细心发掘、巧妙讲述,只有把自己想说和受众关切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把对方关切考虑得更加具体,我们的故事才能在入耳的基础上更加走心。“一带一路”对普通民众来说不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他们对生活改善的体会,甚至是他们自己的生活本身。虽然各个国家在政治制度、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情感抒发和表达上也有超越国界和民族的相通之处。当我们秉持全人类共同价值,从大家都能接受、认同的法理人情层面上建构中国叙事,情感的共振和价值的共鸣一定将有助于中国故事叩开海外受众的心灵。

经济日报外事部主任朱磊在主旨演讲中提出:新闻媒体应该把每一个“一带一路”项目当作“故事包”,沉下去、走进去,挖掘那些与当地百姓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鲜活案例,用现实的烟火折射“一带一路”的贡献和成就。实践证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内容,往往更容易感染受众,更容易让合作共赢的力量直抵内心。“一带一路”建设为媒体人搭建了广阔的舞台,积累了丰富的新闻素材,用不同的方式共同书写“一带一路”的故事,意义非凡。

“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当代青年人拥有开放的视野和创新的基因,是解决全球问题最具创造力的有生力量,也是文明对话中最具活力的群体。”中国日报上海分社总编辑于熠镭在主旨演讲中谈到,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入,各国青年将会有更加广泛的交流、更多元的机遇以及更广泛的平台,通过不断加强对话合作,为改善全球治理提供青春能量,为促进中外文明的互鉴提供鲜活贡献,为建设和平、繁荣、开放、包容的世界共同努力。希望共建“一带一路”的故事,能够影响更多的青年,汇聚一起向未来的青春合力。

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徐蓓蓓在主旨演讲中分享了解放日报推出的30集《百姓话思想》系列短视频,该系列报道采用百姓叙事的模式,形成了思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叙事桥梁,是传统主流党报为提升自身国际传播能力、内外宣并举并重的一次有益尝试。通过创新报道方式,采用报网联动,调动各种编辑手段和语言在报纸上以特稿、专家点评、手绘连环画长图的形式,以32个整版全景化、精品化呈现这30个百姓故事,成为一份厚重的、值得收藏的报纸。在充满烟火气和亲和力的平实基调讲述普通百姓的故事,让百姓叙事成为思想的载体,是这一系列作品带给媒体同行的借鉴思考。

浙报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金波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浙江是“一带一路”故事的“富矿”,柯桥正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加快发展,可谓是“布”满天下,柯桥的纺织企业早已把“一带一路”沿线市场作为主攻方向。这些故事,我们都加以关注、加以跟踪、加以报道。同时,还要尽量去挖掘身边朴实无华的小故事,把它们作为对外传播、讲好“一带一路”故事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推高流量、粉丝,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澎湃新闻副总编辑胡宏伟在主旨演讲中分享了自己数十年新闻生涯中采写过的几则真实故事,有感而发地说:“‘一带一路’从来不只是宏大叙事,而是连接中国和世界人民的一座桥梁。”他介绍,2022年以来,澎湃新闻围绕“一带一路”共发稿961篇,主站的总点击率5.5亿,尤其是《老外讲故事·海外员工看中国》这一视频栏目,一共制作播出了100多期,等于记录了“一带一路”沿线100多个外国员工的故事,记录他们与中国发展之间的同呼吸、共命运。

“赣州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和重要节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赣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江西省赣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少刚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希望充分发挥赣州的传统优势以及正在形成的新优势,进一步搭乘“一带一路”这个快车道,扩大对外开放,加深交流合作,实现更大量级、更高层次的发展。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以视频方式发表演讲,她谈到:对外讲故事,要重视共同的经验和文化,因为这是我们互相交流、沟通的基础,而交流是最好的传播。同时也要重视技术对传播特性的改变,更加注重个人化、互动化、分享式,后Web2.0时代还会加入沉浸式、虚拟化、去中介化的特征。

浙江大学公共外交与战略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吴飞在主旨演讲中提出:讲好中国故事,要多讲共情的故事,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和生活经验上,讲出来的故事才能真正打动人心。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之间共存共荣、寻求最大的公约数的过程,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也要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去考虑。

“让我们的报道能够成为‘一带一路’民心民意的沟通者,无论是新闻理论研究还是报道实践成果都能够跟上‘一带一路’深化的步伐,是我们媒体应该承担起的责任。”刘刚说。这是本场论坛的句点,也是迈向未来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