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研究院> 新闻史研究> 正文

穆青:世界性通讯社建设的探索者

2021-12-01 00:00·新闻史研究
分享至:
作者:万京华、雒悦

穆青:世界性通讯社建设的探索者

万京华 雒悦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为适应国内形势的新发展,新华社在做好新闻报道业务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思路、拓展事业,各方面工作得到快速发展。1982年4月6日,穆青被中共中央任命为新华社社长;同年7月25日,中央批准穆青任新华社党组书记。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国改革大潮中,新华社事业该何去何从、如何发展,成为摆在他面前的迫切任务。穆青担任新华社社长、党组书记的十年间,积极主张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拓展通讯社职能,他在领导新华社走向世界、加快建设现代化的世界性通讯社,不断丰富新闻报道领域、有效提高新闻报道水平和影响力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性通讯社的目标

20世纪五十年代,新华社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和要求开启了建设世界性通讯社征程。后因“文革”而被迫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新华社内部已经有了关于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讨论。1978 年 11 月至 12 月,新华社召开了“文革”结束后的第一次对外宣传、摄影工作会议,会上重新提出了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问题,并就此进行了探讨。

穆青在担任新华社副社长期间,除组织指挥报道外,已经参与了新华社事业的改革与部分新兴业务的创办,如《半月谈》《瞭望》《经济参考》报等一系列社办报刊的创办,他都给予了有力支持。担任新华社社长之后,他为新华社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投入了更多时间、精力和智慧,付出了更多辛劳。

1982年新华社业务发展上的一件大事,就是海外供稿业务在墨西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年9月1日,墨西哥分社在总社支持下开始向当地媒体提供电传供稿。这是改革开放初期海外供稿工作的一个重大突破,在建设世界性通讯社进程中具有阶段性的重要意义。

穆青一直积极支持墨西哥分社开展电传供稿的尝试。他曾表示,“我不相信会失败,至于开始时赔点钱,也应该开展这项工作。”

墨西哥分社的成功,让穆青看到了新华社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在他的主持下,新华社党组于11月先后召开了两次会议,就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重新启动进行讨论,统一认识。大家讨论了建设世界性通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研究了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工作步骤和措施。大家一致认为,重申把新华社办成世界性通讯社很有必要,并要求在本世纪末把新华社办成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性通讯社。

墨西哥分社的经验,是新华社建设世界性通讯社征程重新启动的重要突破口。同年12月,穆青在墨西哥主持召开拉美地区分社会议。这次会议讨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性通讯社的问题,决定在拉美地区率先开展海外电传供稿业务,开创拉美报道新局面,从而带动整个新华社的改革。穆青在会上提出:“新华社必须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一是从过去以对内为主转变为以对外为主;二是从过去只搞报道转为‘一手抓报道,一手抓供稿’。”他在总结发言中指出,这次会议讨论的不仅是这个地区的工作,而是涉及整个新华社的办社方针、战略部署的全局性问题。会后,穆青等同志在回国途中顺访了在纽约的美联社总社,对他们的新闻采编发方式和技术进行了深入了解,为新华社下一步新闻业务改革开拓了视野和思路。回国后,穆青多次强调要加速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性通讯社的问题。

1983 年1月,新华社党组向中央提出了把新华社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性通讯社的报告。决定从1983年起,围绕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任务,改进新闻报道与服务,加紧技术装备的改造与更新,加速培养人才队伍,从各方面进行改革。《报告》中写道:“如果我们这一代人还不能完成这一历史任务,我们就无颜以对革命前辈,无颜以对十亿中国人民。”报告很快得到党中央批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特别注意到上面这句话,在下面用笔划了两道杠。

1983年2月,新华社在北京举行驻亚太地区分社会议,主题是加速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性通讯社。会议着重讨论了改革国际新闻报道,解放思想,打开东方报道新局面以及向亚太国家和地区开展新闻供稿业务等问题。穆青在会上发表讲话,提出新华社成为世界性通讯社的三个基本标准:一是能向全世界发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全世界重要新闻和图片;二是拥有能收集全世界新闻的体系;三是拥有能向全世界各国报纸和新闻单位供稿的通讯网和通讯手段。

1983年3月,新华社在北京召开国内工作会议。会议围绕把新华社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性通讯社这个战略任务,集中讨论了国内报道业务的全面改革,和在业务管理及行政管理方面建立和完善责任制等问题。在这次会议上,穆青就新华社改革的方向、目标和任务作了全面阐述。对于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紧迫性,他指出:把新华社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性通讯社,是由中国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决定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新华社的宣传报道工作要和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相称,要无愧于我们伟大的国家。我国的国内、国际局面已经打开,我们完全有条件把新华社建设成世界性通讯社,不应妄自菲薄,要敢于和西方记者竞争,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任务是必要的可能的,而且也是非常紧迫的。现在是大好时机,不可错过,不能再贻误了。社党组由此正式向全社发出了向世界性通讯社进军的动员令。

二、推进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全面、系统改革

1983年,经党中央批准,新华社重新开启了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宏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在穆青领导下,新华社围绕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任务,从办社思想、业务方针、管理体制、工作方法和技术装备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改革,使新华社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办社思想

穆青在1983年3月新华社国内工作会议上概述了新华社要建设什么样的世界性通讯社。

他认为,新华社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性通讯社,既要有一般世界性通讯社的共性,也要有中国的特性。即,新华社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通讯社,是党和国家领导下的通讯社;人民是新华社新闻报道的主体,新华社的新闻又是为人民服务的;新华社的新闻是真实的、严谨的、权威的,是对世界舆论负责的;在新闻内容的构成上,要突出重点;新华社不但是党的宣传工具,而且是党进行调查研究联系群众联系实际的一条重要渠道。他指出:“我们改革,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新华社的实际情况出发,来确定改革的任务,制定改革的办法,规划改革的步骤。”

自社党组提出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目标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通讯社的思想成为新华社事业发展和改革的行动纲领。这一时期,穆青多次强调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意义和要求,积极倡导新华社坚决而有秩序地、有步骤地进行改革,领导制定了很多具体发展规划,并鼓舞全社上下端正态度,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改革工作之中。

1983年以后,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极大增强了新华社的总体实力,开创了新闻报道的新局面,初步奠定了新华社在世界新闻市场中的地位。

2.业务方针

新华社重新开启建设世界性通讯社新征程,最初是从打开国际报道新局面和开展海外供稿业务开始的。围绕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目标,穆青多次强调新闻报道要坚持“内外并重”的方针。在国际新闻报道方面,除将第三世界国家作为工作重点外,还要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有重点、有选择地在一些地区、一些问题上同西方通讯社竞争和较量。在对外新闻报道方面,要求记者不仅要有全国观点,而且要有世界观点,要从世界的范围来考虑问题。穆青在一系列讲话中,不仅明确了国际和对外报道在建设世界性通讯社进程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而且从思想、组织、技术等方面全面予以支持和落实。

穆青认为“国内工作、国内报道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性通讯社的基础,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国内新闻报道的全面系统改革,他提出三个方面的要求:一,加强时效。时效是世界性通讯社共同的重要特征。提高新华社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对建设世界性通讯社有特殊意义。二,改革国内新闻构成。即:增加和发好中央的、全国性的重大新闻,增强新闻的权威性;增加和发好对全国工作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影响大的新经验、新典型、新问题、新情况的报道;千方百计发掘新闻,多发事件性新闻,多发受众所关心的动态新闻,多发“今日新闻”。三,扩大报道面。改变报道面狭窄的现实,开拓新的报道领域。穆青还提到要改革国内报道,提高报道质量,需要加强采访,不能坐等新闻。“好文章都是在深入实际中发掘出来的;名记者都是经过艰苦、紧张甚至是危险的工作环境锻炼出来的”,如果记者都在第一线和群众滚在一起,“那么,实际生活中的新闻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到编辑部来,源源不断地向全国和世界发布丰富多彩的新闻”。这一观点与穆青本人坚持的“三贴近”采访作风高度统一。在新华社新闻业务改进方面,穆青还提出了“新闻三论”,即散文式新闻、视觉新闻和实录性新闻。这是穆青多年从事新闻实践工作的经验积累,也是他对新闻改革与发展的深入思考。

“两翼齐飞”指新闻摄影要与文字报道并重的理论,这是穆青业务思想的重要体现之一。穆青曾在1986年2月28日新华社摄影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新华社要向世界性通讯社进军,图片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一个图片,一个文字,这是新华社腾飞的两翼,缺少一个都不行,都飞不起来。”与此同时,穆青还十分重视摄影记者队伍的建设与培养,为新华社培养了一批新闻摄影方面的专业人才。“两翼齐飞”理论的提出,有力地冲击了新闻摄影的传统观念,对现代新闻规律更是进行了全面且深刻的探索。

穆青还大力支持新华社发展信息事业。他指出:“在世界市场正在向一体化方向发展的今天,经济信息已成为中国市场和世界市场的纽带和桥梁。因此,开发经济信息是党和国家、改革与开放赋予我们的光荣的使命,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一项新的战略任务。”在他的领导下,新华社创办了信息服务业,并成立了经济信息编辑部,信息事业逐步走上正规发展的道路。

3.管理体制

穆青在1983年国内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打破“大锅饭”,实现按劳分配,就要对劳动实行科学的计量,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即探索一种或多种相适应的责任制。在干部培养上一定要进行改革,以加速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性通讯社的步伐。

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穆青要求全社各级领导都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永远在“第一线”。不仅如此,穆青还经常组织编辑记者进行集体研讨,倡导个人智慧与集体智慧相结合。他指出实行科学管理需要做到“科学化、制度化”,提倡“人尽其才”和“保证工作质量”的管理方向,并且强调思想工作需要和业务相互结合。

穆青在新华社领导进行了许多改革与创新,包括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和制定考核管理办法等,为新华社新闻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他在当时付出的努力为新华社乃至全国新闻事业的管理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工作方法

穆青担任社长之后对新华社工作流程进行了改革,指出新闻单位应该是快节奏地高效工作,许多稿件不能过夜,不能耽误一小时,必须要争分夺秒处理。一天24小时都需要有人值班,连续作业,布置任务件件要有下落,而且要快办。

在实际工作中,穆青要求社内各级领导应该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不离采编第一线”的工作态度、人格魅力、工作激情、清正廉洁的品质、为宣传报道服务的精神、深入细致且百折不挠的战斗作风,还要“把自己的位置永远放在记者之中”。穆青常说,新华社的事业是党的事业,党中央把这一事业交给我们,我们就要一心扑在上面,决心把新华社的事业干好。

5.技术装备

穆青非常重视新华社的通信技术建设,将实现通信技术现代化作为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重要标志之一。他提出:“国内编辑部门和国内分社要尽量配备现代化通讯设备。新华社要建设成为世界性通讯社,国内分社通讯网络的建设,通讯设备的逐步现代化,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他多次强调技术对新华社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并着力改进新华社的技术设备等条件。

为告别长期传统落后的编辑和传输手段,穆青带领新华社建立了以高科技手段为基础的编辑系统和四通八达的通信技术网络,形成了为全国和全世界各种媒体和非媒体用户有效服务的现代化供稿系统。特别是他积极促成新华社技术业务大楼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从而使建设现代化世界性通讯社的目标落到实处,开创了技术工作新局面。

三、领导建设世界性通讯社取得成效和进展

1992年11月,穆青卸下新华社社长、党组书记重任。此时,新华社在建设世界性通讯社事业发展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和进展。

1.遍布全球的新闻信息采集网

20世纪90年代初,新华社已经成为一个初具规模、在世界上拥有一定影响的世界性通讯社。

新华社逐步建立了在世界范围内采集和发布新闻的记者网和通讯网。总社有国内新闻编辑部、对外新闻编辑部、国际新闻编辑部、体育新闻编辑部和新闻摄影编辑部等编辑部门,在国内有30个分社、6个支社,香港、澳门两个分社,国外有99个分社和记者站、4个总分社。巨大的信息流源源不断地汇集到总社编辑部,又通过各种电路和报刊昼夜不息地传送到国内和世界各地。

2.多层次发稿系统

此时新华社在发稿方面,正朝着对外各语种专线全面发展,对内以中文通稿为依托,专线和专稿多层次延伸的完整的发布体系发展,并全力打造面向全球日夜不间断的对外发稿体制。

新华社总社每天用中、英、法、俄、西班牙和阿拉伯六种文字24小时不间断地向世界各地播发中国新闻和国际新闻。

在1984年至1986年间,新华社为了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需要,分别在香港、开罗、墨西哥城和内罗毕成立了亚太、中东、拉美、非洲总分社。1987年在纽约建立了欧美编辑部。海外地区总分社和编辑部的建立,使新华社可以在海外直接向各有关地区播发新闻稿件,增强了新华社在国际新闻市场上的影响力。截至1991年,新华社在国外的电传供稿点已达55个,还向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提供专稿和特稿。

新华社还拥有《半月谈》《参考消息》《瞭望》《经济参考报》等系列社办报刊,以及及时传播国内外重大消息的新闻大屏和小屏幕,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的新闻报道和发布体系。

3.现代化技术体系

穆青担任社长期间,新华社的通信技术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986年新华社建立起第一套中文和英文计算机发稿系统,之后又陆续建成了新闻编辑通信系统、新闻图片处理系统、资料检索系统、程控电话系统、用于重大报道的移动式外文计算机发稿系统、大屏幕新闻快讯系统、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等一批通信技术系统。经过多年努力,使新华社新闻的采集、处理、传输和发布方式等过程基本上实现了计算机化和数字化,实现了质的飞跃。1990年8月23日,总社新闻大厦通信工程正式投入使用,使新华社的新闻采集、处理、传输和发布方式开始产生质的飞跃,新华社新闻通信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4.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通讯社事业的发展程度取决于新闻信息用户的数量,而通讯社的影响力则是通过向用户提供大量的丰富的新闻和信息来实现的。

新华社在此时期开始建立以数千家新闻媒体为主体,遍布世界的新闻用户网,扩大了新闻信息产品在国内外新闻市场的覆盖率和占有率。据1991年时的统计,新华社新闻稿直接订户300多家,间接用户则达4000家以上,国内新闻产品用户、海外新闻用户数量均取得了明显增长。

此外,新华社新闻以其报道的客观、真实、公正、全面以及中国新闻、发展中国家新闻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受到第三世界国家欢迎。

这一时期新华社突破了作为单一的通讯社向其他新闻媒体供稿的体制,形成以通讯社为基础的多品种、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的宣传报道体系。截止1992年,新华社各类报刊的期发行量已实现突飞猛进。其中,《参考消息》和《半月谈》系列刊物的发行量分别为全国报纸和期刊之冠。此时新华社已经形成了包括日报、周刊、半月刊、月刊等比较完整的报刊系列。除此之外,新华出版社、新闻研究所等部门均在其传播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受到了受众的广泛好评。

5.高素质的新闻队伍

在建设世界性通讯社事业的过程中,新华社建立起了一支政治和业务素质较高的新闻队伍。他们有较强的世界观念、改革意识、市场经济意识、新闻竞争意识,并且熟悉世界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最新动向,能熟练用外语采访写作、编辑和研究国际问题。特别是一大批年轻干部在实践中迅速成长起来并走向领导岗位。这为新华社在各种复杂情况下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性通讯社,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穆青在新华社担任主要领导期间制定的一系列方针和改革措施,使新华社的宣传报道、队伍建设、经营管理、通信技术等各方面的工作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为新华社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了无数新华人的艰苦努力,1998年时新华社宣布“已经基本实现了1983年初提出的在本世纪末建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性通讯社的宏伟目标!实现了由国内通讯社向世界性通讯社的历史跨越!”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世界性通讯社事业的理论与实践中,穆青所作出的贡献是人们有目共睹且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历史将铭记他的不朽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