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研究院> 图文详情页 > 正文

鲁斯兰·伊济莫夫:中国发展范式下的中亚现代化进程

2025-06-25 13:04鲁斯兰·伊济莫夫
分享至:
作者:鲁斯兰·伊济莫夫

当今的中亚正站在历史发展的关键十字路口,一个将深刻影响未来几十年的重大转型时期已经到来。我们位于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是全球主要力量利益交汇之处,也是新战略构想交织碰撞的前沿区域。正是在这里,现代世界的诸多发展趋势得以清晰呈现——从多极化与区域化的持续推进,到科技突破和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这些趋势不仅改变着全球格局,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自身的发展路径。在这一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在全球不确定性持续加剧的背景下,中亚应选择怎样的现代化道路,才能不仅实现稳定发展,更能在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脱颖而出、走向强盛。

在这一系列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中国正日益成为中亚地区的重要参与者与关键力量。2013年,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如今,这一倡议已发展为“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中国新发展范式的象征。这一范式强调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战略性投资的深化以及政治与经济联系的全面加强,为中亚国家提供了新的合作机遇与发展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模式以高效的治理体系、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以及科技突破为核心,日益引发外界的广泛关注。这一模式对于中亚国家而言,既是激发灵感的范例,也是一项值得深思的议题。一方面,它展示了发展中国家实现快速转型的可能路径;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制度选择与国家自主性之间的复杂命题。作为始终坚持多元外交战略的国家,哈萨克斯坦如今正站在一个重要的战略十字路口:如何在保持国家独立性的同时,实现现代化进程,并在全球性压力与地缘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依然保持政策的灵活性与战略的自主性?

向多极化世界的转变,为中亚国家提供了更多战略上的灵活性。如今,国家不再需要在“东”与“西”之间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相反,我们可以并且应该在多方之间寻求平衡,搭建桥梁,增强自身的国际主体性与话语权。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00年代我们所熟悉的全球化正在明显放缓。这背后有诸多原因: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护主义的抬头、政治极化趋势的加剧、新冠疫情的蔓延、乌克兰危机,以及中美之间日益加剧的战略对抗。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区域化”趋势的上升,使得区域合作与内生发展能力的建设变得尤为重要。

我们看到,区域国家正在不断加强横向合作与区域协同。例如,乌兹别克斯坦在能源与水资源管理等关键领域,正积极与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开展合作。吉尔吉斯斯坦则致力于发展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并积极参与中吉乌铁路项目。土库曼斯坦也在不断开发其向里海和伊朗方向的交通潜力,推动区域互联互通与多元运输网络的建设。

所有这些进程表明,区域合作机制正逐步转化为推动现代化的现实平台。例如,中亚国家元首协商会议、“5+”合作机制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已经不再只是外交口号,而是在实质上促进各国联动发展的重要工具。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化已经不再是各国单一的内部事务,而是应对全球变局的战略选择。中亚并没有选择与世界隔绝,恰恰相反,本地区正在积极构建自身的发展路径与合作模式,努力在不断演变的国际格局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与声音。

在影响中亚发展进程的诸多外部因素中,中国提出的现代化模式无疑是最为关键的方向之一。尽管这种模式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公式”,但它向我们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依靠强有力的国家治理、前沿科技方案与战略性投资,也可以实现快速、有序和系统性的现代化发展。中国的经验表明,计划型经济与数字创新的有机结合,能够释放出巨大的增长潜力。这种发展路径正在中亚地区引起共鸣,成为各国在制定自身现代化战略时的重要参考。

作为中亚地区最大的经济体,哈萨克斯坦的现代化进程深受中国发展模式的影响,尤其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转型方面。哈萨克斯坦积极参与“数字丝绸之路”项目,与中国的合作也日益加深,特别是在发展物流平台和工业园区方面。哈萨克斯坦的“数字哈萨克斯坦”计划也在借鉴亚洲模式,注重电子政务、区块链登记系统以及业务流程自动化的应用。

2023年5月,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举行,这一会议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政治意义。同时,峰会也启动了定期举行国家元首会议的机制。在这个背景下,预计今年将在阿斯塔纳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不仅具有外交意义,更具有战略意义。峰会将在中亚地区积极寻求可持续的现代化模式和发展方向的关键时刻召开。此次峰会可以成为发展区域现代化愿景的平台,而中国的现代化经验将不再只是一个模板,而是成为区域适应性和再思考的宝贵资源。

我们认为,在峰会期间应当关注以下几个重要议题:

一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启动新的产业和技术集群; 

二是 深化数字化转型领域的合作,包括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智慧城市等;

三是正式化支持绿色议程的政策,特别是在低碳经济转型、水资源合作以及防治土地退化方面;

四是扩大教育和研究交流项目,包括鲁班工坊、学术中心的建设,以及为年轻学者提供的资助支持;

五是共同管理风险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化框架建设——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政治领域。

即将举行的峰会为中亚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可以共同制定并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现代化需求方案,既考虑到各国的具体国情,也充分反映我们社会的现实需求。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强调的是,没有任何一种模式可以被“照搬”使用。中国所适用的模式未经调整不一定适合中亚。我们拥有独特的历史记忆、政治传统和所谓的“文化密码”。因此,对中亚国家而言,关键不仅仅是借鉴外部的经验模式,更是要在保持战略自主性的基础上,对这些模式进行转化与本土化。


作者:哈萨克斯坦哲学、政治学和宗教研究所首席专家 鲁斯兰·伊济莫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