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我们过去总是讨论文化的力量,试图找到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但越思考,越发现文化就像千丝万缕的河流,没有一个统一的坐标,很难清晰定义彼此的价值、彼此的意义。直到我深入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我才找到一种全新的答案。那就是,文化的力量,不在于定义谁更强、更高尚,而在于彼此之间是否能走向共识。
纵观历史与现实,我认为文化的力量存在两个阶段:首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之前的“文化孤岛”时代。各国文明自我封闭,互不理解,交流困难,误解频发,甚至成为冲突的根源。而另一个阶段,则是今天我们所处的“文化共识”时代——这是由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引领的伟大时代。
正是这个理念,让文化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分子化的孤岛逐渐融合为“共识的群岛”,从各自为政走向命运相连。这种共识,不仅打破了地缘、语言和历史的隔阂,也成为推动全球秩序演进的深层力量。
我相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赋予了文化真正的生命。它让文化不再只是遗产、传统、装饰,而成为推动世界不断演进、合作的根源力量,当前世界正需要这种文化力量,共同应对前所未有的共同挑战。
作为一名来自泰国的学者,我曾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在文化多样、宗教交织、语言各异的东盟,为什么我们仍然能够建设一个共同体?现在我找到了答案——不是因为我们消除了差异,而是因为我们找到了共识的方式。这个共识的核心,正是“文明互鉴、命运与共”的理念。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文明互鉴,并不是要消除所有差异,而是要找到最基本、最普遍的价值共识。那就是尊重、包容、合作、和平。文明的方向并不在“统一”,而在“共生”。
而今,我们所面对的全球环境越发复杂:技术封锁、经贸胁迫、文化误读、信息霸权……全球南方国家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中泰、东盟、中国,乃至整个发展中世界都在经历挑战,但我们也看到,文化的分歧,有时比经贸摩擦更深刻,只有通过文明交流、民心相通,才能真正破解这些结构性矛盾。
“文化不是装饰,而是推动世界走向未来的力量。”文化不能被边缘化,它必须站在世界治理、发展和安全的中心。只有彼此信任、彼此尊重、彼此理解,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携手发展、共迎未来。
今天的文化,不再是孤立的传统,而是构建新秩序共识的战略资源。它帮助我们超越国界、种族与制度的差异,寻找共同的希望与方向。文化的演进,正催生出全球治理的新范式——一个包容多元、合作共赢、和而不同的新秩序。
未来的世界,不是一个“谁赢谁输”的世界,而是“我们一起活得更好”的世界。文化,将在这个世界新秩序中写下最温暖、最深远的一笔。让我们继续推动文明互鉴,让文化成为全球治理的中流砥柱,让共识之光照亮世界的未来。
作者:泰国亚太智库主任、泰国泰中“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 威伦·披差翁帕迪
来源: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